肝硬化吐血可能由門靜脈高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凝血功能障礙、胃黏膜病變、肝性腦病等因素引起,可通過藥物止血、內鏡治療、手術干預、輸血支持、病因治療等方式處理。
肝硬化導致肝內血管阻力增加,門靜脈壓力升高。門靜脈高壓促使側支循環形成,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是常見并發癥。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表現為嘔血或黑便,可能伴隨心悸、冷汗等休克癥狀。急性出血期需絕對臥床,暫禁飲食,及時就醫進行血管活性藥物如奧曲肽治療。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是肝硬化嘔血的主要原因。曲張靜脈壁薄脆,在食物摩擦或腹壓增高時易破裂。出血常呈噴射狀,可能伴有柏油樣便。內鏡下套扎術或硬化劑注射是首選止血方式,必要時行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TIPS降低門脈壓力。
肝臟合成功能減退導致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缺乏,血小板數量減少及功能異常。患者可能出現牙齦出血、皮下瘀斑等表現。急性出血期需靜脈補充維生素K、輸注新鮮冰凍血漿或凝血酶原復合物,長期可口服利伐沙班改善高凝狀態。
門脈高壓性胃病和藥物性胃炎是常見誘因。胃黏膜充血水腫易受酒精、非甾體抗炎藥等刺激。出血多表現為咖啡渣樣嘔吐物,胃鏡檢查可見黏膜糜爛。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可抑制胃酸分泌,聯合硫糖鋁保護胃黏膜。
上消化道出血后腸道積血分解產生大量氨,誘發或加重肝性腦病。患者可能出現意識模糊、撲翼樣震顫。需清潔灌腸減少氨吸收,口服乳果糖導瀉,靜脈輸注門冬氨酸鳥氨酸降低血氨。
肝硬化患者應嚴格禁酒,選擇低脂高蛋白飲食如魚肉、豆腐,避免粗糙堅硬食物。每日監測體重和腹圍變化,限制鈉鹽攝入在2g/日以下。適度進行床邊腳踏車訓練改善循環,避免劇烈運動增加腹壓。出現嘔血立即平臥側頭,防止誤吸,記錄出血量和性狀供醫生參考。長期服用普萘洛爾降低門脈壓力者需定期監測心率,合并腹水患者需每日測量尿量。所有肝硬化患者應每3-6個月進行胃鏡篩查靜脈曲張,及時干預可降低出血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