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患者可通過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洋地黃類藥物等方式治療。心衰通常由心肌損傷、高血壓、冠心病、心臟瓣膜病、心律失常等原因引起。
呋塞米、托拉塞米、氫氯噻嗪等利尿劑能減少體液潴留,緩解呼吸困難及下肢水腫。這類藥物通過促進鈉水排泄降低心臟前負荷,適用于容量負荷過重的患者,需監測電解質防止低鉀血癥。
培哚普利、依那普利、雷米普利等藥物通過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擴張血管,減輕心臟后負荷。長期使用可延緩心室重構,改善預后,但需警惕咳嗽、高血鉀等不良反應。
美托洛爾、比索洛爾、卡維地洛通過降低心肌耗氧量及抑制交感過度激活發揮作用。需從小劑量開始滴定,能顯著降低射血分數減低型心衰患者的死亡率,但禁用于急性失代償期。
螺內酯、依普利酮通過阻斷醛固酮受體減少心肌纖維化。適用于NYHA III-IV級患者,與ACEI聯用可進一步降低病死率,使用期間需定期監測血鉀及腎功能。
地高辛通過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輸出量,適用于合并房顫的慢性心衰患者。治療窗較窄,需監測血藥濃度預防中毒,表現為惡心、視覺異常或心律失常。
心衰患者需嚴格限鹽每日不超過5g,選擇魚肉、燕麥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每周150分鐘的中低強度有氧運動;每日監測體重變化超過2kg需就診;避免感冒、情緒激動等誘發因素;定期復查心電圖、心臟超聲評估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