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腫瘤是發生在直腸黏膜或肌層的異常增生組織,主要包括良性腺瘤和惡性腫瘤直腸癌,早期可能無癥狀,隨病情進展可出現便血、排便習慣改變等癥狀。
1、疾病分類:
直腸腫瘤分為良性與惡性兩類。良性腫瘤以直腸腺瘤最常見,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等;惡性腫瘤主要指直腸腺癌,占結直腸癌的30%-50%。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遺傳性疾病也可能導致多發性直腸腫瘤。
2、典型癥狀:
早期可能僅表現為便潛血陽性,進展期會出現顯性便血鮮血或暗紅色血、里急后重感、排便次數增多或便秘。晚期可能出現腸梗阻癥狀腹痛、腹脹、體重下降及貧血。腫瘤距肛門較近時可有肛門墜脹感。
3、高危因素:
長期高脂低纖維飲食、吸煙酗酒是可控危險因素。50歲以上人群、有結直腸癌家族史者風險顯著增加。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炎癥性腸病患者的癌變風險較常人高5-10倍。
4、診斷方法:
直腸指檢可發現70%的低位直腸腫瘤。腸鏡檢查能直接觀察病變并取活檢,是確診金標準。CT/MRI可評估腫瘤浸潤深度和淋巴結轉移情況,腫瘤標志物CEA有助于監測預后。
5、治療原則:
良性腺瘤可通過腸鏡下切除,惡性需綜合治療。早期直腸癌可行局部切除術,進展期需腹腔鏡或開腹手術配合放化療。靶向藥物如西妥昔單抗適用于RAS野生型轉移性直腸癌。
建議40歲以上人群定期進行糞便隱血篩查,高危人群每3-5年接受腸鏡檢查。日常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雜糧,限制紅肉及加工肉制品。保持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快走、游泳,戒煙并控制酒精攝入。術后患者需遵醫囑定期復查腸鏡和影像學檢查,注意補充鐵劑預防貧血,出現排便異常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