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陰道炎可能通過性接觸傳播,但傳染性較弱。該病主要由陰道內菌群失衡導致,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性傳播疾病。
1、傳播途徑與風險因素:
細菌性陰道炎的傳播主要與性行為相關,尤其是無保護性接觸可能增加伴侶感染風險。共用浴巾、坐便器等間接接觸傳播概率極低。頻繁沖洗陰道、使用抗生素或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會破壞陰道微生態平衡,增加發病可能。妊娠期女性由于激素變化,更易出現菌群紊亂。
2、癥狀識別與診斷:
典型癥狀包括灰白色稀薄分泌物伴魚腥味,外陰瘙癢或灼熱感。臨床診斷需結合分泌物檢查,發現線索細胞和陰道pH值升高可確診。需注意與霉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等鑒別,后兩者分別表現為豆渣樣分泌物和黃綠色泡沫狀分泌物。
3、治療與預防措施:
治療主要采用甲硝唑、克林霉素等抗生素調節菌群,可配合陰道用乳酸桿菌制劑恢復微生態平衡。性伴侶無需常規治療,但反復發作者建議共同檢查。日常應避免過度清潔,選擇棉質內褲并勤換洗,性行為時使用避孕套可降低傳播風險。
維持陰道健康需注意規律作息和均衡飲食,適量攝入含益生菌的發酵乳制品有助于維持菌群平衡。避免長期穿緊身褲或久坐潮濕環境,月經期及時更換衛生用品。出現異常分泌物持續3天以上或伴隨嚴重不適時,建議盡早就診明確病因,避免自行用藥掩蓋病情。定期婦科檢查能幫助早期發現微生態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