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是孕婦在妊娠期間感染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臟炎癥性疾病,可能由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病原體引起。
甲型肝炎病毒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常見于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乙型肝炎病毒通過血液、體液傳播,母嬰垂直傳播風險高。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過血液傳播,丁型肝炎病毒需依賴乙型肝炎病毒復制,戊型肝炎病毒在孕婦中易導致重癥肝炎。
孕期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風險,既往肝炎病史者易復發,輸血或侵入性醫療操作可能暴露病毒,與感染者密切接觸存在傳播可能,衛生習慣不良地區戊型肝炎高發。
早期出現乏力、食欲減退等非特異性癥狀,隨著進展可出現黃疸、肝區疼痛,實驗室檢查顯示轉氨酶升高,凝血功能異常提示病情嚴重,重癥肝炎可能引發肝性腦病。
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率達30%-50%,早產和低出生體重風險增加2-3倍,部分新生兒可能成為慢性攜帶者,妊娠晚期感染戊型肝炎病死率可達20%,部分病毒可能通過母乳傳播。
孕前篩查乙肝表面抗原,陽性者需評估病毒載量。接種乙肝疫苗可有效預防,分娩時避免不必要的會陰切開,新生兒需及時注射免疫球蛋白,母乳喂養需根據病毒載量評估風險。
妊娠期肝炎患者應保證每日優質蛋白攝入60-80克,選擇魚肉、豆制品等易消化食物。避免劇烈運動但需保持適度散步,每周3-5次、每次30分鐘有氧運動有助于改善循環。注意個人衛生,單獨使用餐具毛巾,定期監測肝功能指標,出現皮膚鞏膜黃染需立即就醫。保持環境通風,避免接觸化學毒物,保證充足睡眠有助于肝臟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