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可通過抗生素治療、中藥調理、止痛藥物、益生菌補充、物理治療等方式緩解。盆腔炎通常由細菌感染、衛生不良、免疫力低下、鄰近器官炎癥蔓延、性傳播疾病等因素引起。
1、抗生素治療:盆腔炎多由細菌感染引起,需根據病原體選擇敏感抗生素。常用藥物包括頭孢曲松、多西環素、甲硝唑等,需足療程使用避免耐藥。治療期間需定期復查炎癥指標,細菌培養結果可指導用藥調整。
2、中藥調理:濕熱瘀結型可選用金剛藤膠囊、婦炎康片等中成藥,配合紅藤、敗醬草等草藥煎服。中藥治療需辨證施治,療程通常持續2-3個月,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環,減少組織粘連。
3、止痛藥物:盆腔充血引發的下腹墜痛可選用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非甾體抗炎藥。疼痛劇烈時可短期使用解痙藥物如顛茄片,但需避免長期依賴。熱敷下腹部可協同緩解疼痛。
4、益生菌補充:抗生素使用期間建議配合陰道乳桿菌制劑,如定君生、延華等。益生菌能恢復陰道微生態平衡,降低復發風險。日常可增加酸奶、泡菜等發酵食品攝入。
5、物理治療:慢性期可采用超短波、微波等理療促進炎癥吸收。子宮穴、三陰交等穴位艾灸能溫通經絡,每周2-3次為宜。急性發作期需避免熱療以防感染擴散。
盆腔炎患者需保持外陰清潔,避免經期性生活,每日更換棉質內褲。飲食宜清淡,多食冬瓜、薏仁等利濕食材,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適度快走、瑜伽等運動可增強盆底肌力,但急性期應臥床休息。癥狀持續或發熱需及時復診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