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暗紅色可能由飲食因素、消化道出血、痔瘡、腸道炎癥或腫瘤等原因引起。
1、飲食因素:
攝入紅心火龍果、甜菜根、動物血制品等富含天然色素或鐵元素的食物后,未被完全消化的色素會使糞便呈現暗紅色。這種改變通常為一過性,停止相關食物攝入后1-2天內顏色可恢復正常,無需特殊處理。食用過量辣椒等刺激性食物也可能導致直腸黏膜充血,使糞便表面附著少量紅色物質。
2、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時,血液經胃酸作用形成硫化亞鐵,導致柏油樣黑便;而下消化道出血則多表現為暗紅色血便,常見于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出血等。出血量超過50毫升即可引起大便顏色改變,可能伴隨嘔血、心悸、面色蒼白等癥狀,胃鏡檢查可明確出血部位,需及時進行抑酸止血治療。
3、痔瘡出血:
內痔或混合痔破裂時,新鮮血液與糞便混合可形成暗紅色大便,血液多附著于糞便表面或便后滴血。長期便秘、妊娠腹壓增高等是常見誘因,肛門鏡檢查可確診。輕度出血可通過高纖維飲食改善,反復出血需考慮硬化劑注射或痔切除術。
4、腸道炎癥:
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等炎癥性腸病會導致結腸黏膜糜爛出血,產生黏液膿血便,常伴有腹痛、里急后重感。結腸鏡檢查可見連續性黏膜潰瘍,治療需使用美沙拉嗪等抗炎藥物,重癥需糖皮質激素或生物制劑干預。
5、腸道腫瘤:
結腸癌、直腸癌等惡性腫瘤生長過程中侵蝕血管,可引起間斷性暗紅色血便,可能伴隨排便習慣改變、消瘦等癥狀。糞便隱血試驗陽性者應行腸鏡檢查,早期腫瘤可行內鏡下切除,進展期需手術聯合放化療。
建議出現不明原因暗紅色大便時,首先排除飲食因素影響。持續2天以上或伴有頭暈、腹痛等癥狀者,需及時就醫進行糞便隱血試驗、胃腸鏡等檢查。日常應注意保持飲食清淡,適量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避免久坐久站,規律進行提肛運動以改善肛周血液循環。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1-2年進行一次腸癌篩查,有家族史者更應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