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死筋膜炎是一種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軟組織快速壞死性疾病,可能由皮膚破損、免疫力低下、糖尿病、外傷感染、手術并發癥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清創手術、抗生素治療、高壓氧治療、創面護理、重癥監護等方式治療。
1、皮膚破損:
皮膚微小裂口或潰瘍可能成為細菌入侵通道,常見于足癬、濕疹等慢性皮膚病。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通過破損處侵入皮下筋膜層,釋放毒素導致組織缺血壞死。早期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48小時內進展為紫黑色水皰伴惡臭分泌物。日常需保持皮膚清潔干燥,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
2、免疫力低下:
HIV感染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及腫瘤患者易發生壞死筋膜炎。免疫功能缺陷使機體無法有效清除入侵的需氧與厭氧混合菌群,創傷弧菌和產氣莢膜梭菌常見。特征性表現為皮下捻發音伴全身中毒癥狀。建議定期監測免疫指標,避免生食海鮮等高風險行為。
3、糖尿病控制差:
持續高血糖狀態導致微循環障礙和中性粒細胞功能受損,足部輕微外傷即可發展為Fournier壞疽。多伴隨外周神經病變引起的感知遲鈍,患者往往就診延遲。典型癥狀包括陰囊或會陰部劇烈疼痛、皮膚壞死。需每日檢查足部,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以下。
4、外傷感染:
開放性骨折或動物咬傷可能直接污染深層筋膜,尤其海水浸泡傷口易感染嗜鹽菌。可能與創傷后清創不徹底、傷口包扎過緊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傷口周圍快速擴散的青銅色斑塊伴劇烈壓痛。緊急處理需徹底沖洗傷口,避免使用止血粉等閉塞性敷料。
5、術后并發癥:
腹部或會陰部手術后可能發生特殊類型壞死筋膜炎,如Meleney協同性壞疽。與術中筋膜層污染、術后引流不暢有關,表現為縫線處潰爛伴腐肉樣分泌物。預防需術前預防性使用頭孢曲松聯合甲硝唑,術后密切觀察切口變化。
壞死筋膜炎患者康復期需攝入高蛋白食物如魚肉、雞胸肉促進組織修復,每日補充維生素C含量高的獼猴桃、草莓等水果。適度進行關節活動度訓練防止瘢痕攣縮,傷口愈合后可使用硅酮敷料抑制增生性瘢痕。護理時需嚴格手衛生,接觸創面前后用氯己定消毒液洗手,敷料焚燒處理。監測體溫和白細胞變化,復發時需立即靜脈注射萬古霉素聯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