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葛為豆科植物甘葛藤的干燥根。主產于廣西、廣東。傳統醫學認為,粉葛藥性甘、辛、涼,歸脾、胃經,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升陽止瀉、通經活絡、解酒毒的功效,用于治療外感發熱頭痛、項背強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熱痢、泄瀉、眩暈頭痛、中風偏癱、胸痹心痛、酒毒傷中。
功效作用
粉葛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升陽止瀉、通經活絡、解酒毒的作用。
解肌退熱:
粉葛甘辛性涼,輕揚升散,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解肌退熱的作用。可用于治療外感表證,表現為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或有汗不暢、苔薄脈浮。粉葛還能緩解外邪郁阻、經氣不利、筋脈失養導致的項背強痛。
生津止渴:
粉葛甘涼,入脾胃經,既能清熱,又能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升,而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熱病津傷口渴、口渴多飲、體瘦乏力等癥,及陰津不足或氣陰不足的消渴癥(西醫稱為指糖尿病)。
透疹:
粉葛味辛性涼,入肺經,有發表散邪、解肌退熱、透發麻疹的作用,可用于治療麻疹初起時,由于表邪外束導致的疹出不暢。
升陽止瀉:
粉葛味辛升發,入脾胃經,能升發清陽,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升,而起到止瀉痢的作用,可用于治療表證未解、邪熱入里引起的身熱、下利臭穢、肛門有灼熱感、苔黃脈數,或濕熱瀉痢、脾虛泄瀉等。
通經活絡:
粉葛味辛能行,能通經活絡,可用于治療中風偏癱、眩暈頭痛、胸痹心痛。且粉葛能直接擴張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而有明顯降壓作用,能較好緩解高血壓患者的“項緊”癥狀,臨床常用治高血壓病頸項強痛。
解酒毒:
粉葛味甘能解酒毒,可用于治療酒毒傷中引起的惡心嘔吐、脘腹痞滿。
現代應用
1、粉葛具有抗動脈硬化、降血壓、改善腦缺血等作用,可用于心血管類藥物中,如冠通片、心脈通片、羅黃降壓片、利腦心膠囊、通脈口服液、脂降寧片等;還可用于治療頸椎病、中風的中成藥中,如頸通顆粒、頸復康顆粒、頸痛靈藥酒、根痛平片、中風再造丸、人參再造丸等。
2、粉葛具有解熱的作用,可運用于有抗感冒、清熱、止瀉等作用的中成藥中,如葛根芩連丸、泉州百草曲、感冒藥片、風寒感冒顆粒、外感風寒顆粒等。
3、粉葛具有降血糖的作用,可運用于降血糖藥中,如玉泉丸、益氣糖康膠囊、降糖舒膠囊、消渴平片等。
需要注意,大家應該合理的使用中成藥,不能隨意用藥。當您有用藥需求時,應向醫生或藥師咨詢,以保證用藥安全、有效。
適宜人群
粉葛適用于惡寒發熱、頭身疼痛者;津傷口渴者;疹出不暢者;瀉痢者;中風偏癱者;酒毒傷中者。
惡寒發熱、頭身疼痛者:
粉葛具有發汗解表、解肌退熱的作用。可用于治療外感表證,表現為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或有汗不暢、苔薄脈浮,還能緩解項背強痛。
津傷口渴者:
粉葛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可用于治療熱病津傷口渴、口渴多飲、體瘦乏力等癥,及陰津不足或氣陰不足的消渴癥(西醫稱為指糖尿病)。
疹出不暢者:
粉葛發表散邪、解肌退熱、透發麻疹的作用,可用于治療麻疹初起時,由于表邪外束導致的疹出不暢。
瀉痢者:
粉葛能止瀉痢,可用于治療熱痢、泄瀉。
中風偏癱者:
粉葛能通經活絡,可用于治療中風偏癱、眩暈頭痛、胸痹心痛。且粉葛有明顯降壓作用,臨床常用治高血壓病頸項強痛。
酒毒傷中者:
粉葛能解酒毒,可用于治療酒毒傷中引起的惡心嘔吐、脘腹痞滿。
需要注意,本品多與其他藥物配伍應用來治療上述疾病,具體組方應由醫生根據患者病情、體質、合用藥物情況等制定,存在個體化差異,請大家不要盲目用藥。
禁忌人群
胃寒者慎用。
原因:
粉葛性涼,易于動嘔,胃寒者當慎用。
使用方法
本品多與其他中藥配伍應用于中藥組方中,一般情況下,需要煎煮后內服。需要注意,具體的熬藥方式,如加水量、煎煮時間、煎煮次數等需要遵照醫囑,以保證藥液能夠發揮相應的療效。
用量
臨床常用劑量為10-15g,但由于每位患者病情、體質等因素不同,具體用量會存在個體化差異,請患者嚴格按照醫生處方規定的劑量使用本品。
不宜同用
本品的合用禁忌尚不明確,為保證用藥安全、有效,如果您在使用本品期間需要合用其他藥物,請向醫生或藥師咨詢。
食用方法
粉葛既是藥品又是食品,可用于泡水、煲湯、做菜,如粉葛茶、粉葛清肺湯、蓮藕粉葛排骨湯、白茅根竹蔗粉葛糖水、子姜粉葛燜鴨。
粉葛茶:
取適量粉葛,用開水沖泡即可。
粉葛清肺湯:
豬肺灌水洗凈切塊,粉葛切塊,加入蜜棗、水,煲2小時湯成。
蓮藕粉葛排骨湯:
將粉葛、排骨、蓮藕、陳皮、薏米、赤小豆、蜜棗、玉米一起放入鍋中燉煮,食用前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即可。
白茅根竹蔗粉葛糖水:
將雪梨干、竹蔗、茅根、海底椰、粉葛、無花果、蜜棗、冰糖一起放入鍋中,加水燉煮2小時即可。
子姜粉葛燜鴨:
將鴨子與姜片、八角爆炒出香味,加入粉葛塊和水,燜30分鐘即可。
溫馨提示
1、作為藥品:粉葛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中藥,若需要服用本品治病或調理身體,建議您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本品,以免發生用藥風險。
2、作為藥食同源產品:衛法監發[2002]51號文件將粉葛列入藥食同源類產品,粉葛可作為配料應用于烹飪料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