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可能由血管內皮損傷、胎盤灌注不足、免疫調節異常、遺傳易感性、氧化應激失衡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現為血壓驟升、蛋白尿、水腫、視覺異常、頭痛等癥狀。
患者基礎血壓進一步升高,收縮壓≥160mmHg或舒張壓≥110mmHg,且24小時內波動顯著。伴隨頸項強直或搏動性頭痛,需緊急降壓處理。日常監測需增加至每日4-6次,重點記錄晨起和睡前數值。
尿蛋白定量≥0.3g/24h或尿蛋白/肌酐比值≥0.3,提示腎小球濾過屏障受損。可能伴隨尿量減少和血肌酐升高,需限制鈉鹽攝入至每日3g以下,同時增加優質蛋白攝入如雞蛋清、鱈魚等。
雙下肢凹陷性水腫擴展至顏面或全身,體重每周增加≥2kg。與低蛋白血癥和鈉潴留相關,需抬高下肢15-20度,每日測量踝圍。限制飲水量不超過前日尿量加500ml。
視網膜動脈痙攣導致視物模糊、閃光感或視野缺損,眼底檢查可見動脈變細、動靜脈交叉壓跡。可能與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崩潰相關,需避免強光刺激,必要時進行視網膜激光光凝術。
持續性枕部頭痛伴惡心嘔吐,提示顱內壓增高。部分患者出現反射亢進或局灶性神經體征,需緊急進行顱腦CT排除腦出血。硫酸鎂靜脈輸注可預防抽搐發作。
建議每日攝入富含ω-3脂肪酸的三文魚或亞麻籽油,進行低強度有氧運動如水中漫步,睡眠時保持左側臥位改善胎盤血流。當出現意識改變或右上腹痛時需立即就醫,實驗室檢查需重點關注血小板計數、肝酶水平和乳酸脫氫酶數值變化。血壓控制目標為收縮壓120-140mmHg,舒張壓80-90mmHg,優先選用拉貝洛爾、硝苯地平控釋片等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