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組織感染可通過外用抗生素、口服抗生素、抗真菌藥物、抗病毒藥物、局部消毒劑等方式治療。皮膚組織感染通常由細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外傷破損、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
1、外用抗生素:細菌性皮膚感染如毛囊炎或膿皰瘡,可使用莫匹羅星軟膏、夫西地酸乳膏、復方多粘菌素B軟膏。這類藥物能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抑制細菌生長。輕度感染通常無需口服藥物,保持患處清潔干燥即可。
2、口服抗生素:嚴重細菌感染如蜂窩織炎或丹毒,需口服頭孢氨芐、阿莫西林克拉維酸、克林霉素。這類感染可能與金黃色葡萄球菌、A組鏈球菌有關,常伴隨紅腫熱痛、發熱等癥狀。用藥期間需觀察過敏反應。
3、抗真菌藥物:真菌感染如體癬或足癬,可使用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噴霧劑、環吡酮胺軟膏。潮濕環境、共用物品易導致真菌傳播。治療期間需同步消毒衣物鞋襪,避免反復感染。
4、抗病毒藥物:病毒感染如單純皰疹或帶狀皰疹,需口服阿昔洛韋、泛昔洛韋、伐昔洛韋。這類病毒常潛伏于神經節,免疫力下降時復發。早期用藥可縮短病程,減輕神經痛癥狀。
5、局部消毒劑:淺表創面感染可用聚維酮碘溶液、氯己定溶液、過氧化氫沖洗。消毒劑能減少創面微生物負荷,適用于清創后護理。深度感染或異物殘留需外科處理。
日常護理需保持皮膚屏障完整,避免搔抓摩擦。均衡攝入維生素A、C、E及鋅元素有助于皮膚修復,適度運動可增強免疫功能。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降低感染風險。出現快速擴散的紅腫、持續發熱或膿性分泌物時需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