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飲食中常見的赤豆,其實包含了另一種大同小異的赤小豆,兩者是一年生草本豆科植物赤豆和赤小豆的種子,它們還有紅豆、紅小豆、朱赤豆、小豆等別名,久而久之,赤豆成為它們的泛稱。
中國是赤豆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國人食用赤豆歷史久遠。赤豆飯、赤豆粥、麥飯赤豆羹等,都是人們主食品形式之一。明代醫(yī)學家李時珍說赤豆"可煮可炒,可作粥、飯、餛飩餡并良也。"正因為赤豆可作為糧食充饑,它在中國古代還有過被巧用于戰(zhàn)爭取勝的故事1世紀20年代,東漢光武帝劉秀登基不久,派遣"前將軍"鄧禹率軍進攻赤眉起義軍,在一次戰(zhàn)斗中,赤眉軍佯敗,在撤退前故意留下一部分輜重,并且特意把整袋整袋赤豆遮蓋在輜重上面。鄧禹部隊占領赤眉軍陣地后,士兵們發(fā)現(xiàn)赤眉軍撤退時"來不及運走"的大量赤豆,紛紛只顧上前搬取赤豆做軍糧。就在此時,赤眉軍迅速殺個回馬槍,結果鄧禹部隊潰不成軍而大敗。此故事被記載于《東觀漢記·鄧禹傳》里。
中國古人很早就采用赤豆治療疾病,自漢代以還的文獻記述,服食赤豆有助于利尿祛濕、消退水腫、排膿血、止泄瀉、治腳氣病、堅強筋骨、產(chǎn)婦通乳汁等。生赤豆研成粉末,調(diào)以清水或蜂蜜,用于外敷患病局部,可治療"痄腮"(相當于腮腺炎)。據(jù)《本草綱目》引《朱氏集驗方》說,命道士贊寧治之。取小豆(即赤豆)七十粒為末,傅之而愈。用調(diào)濕的赤豆粉末外敷患病局部,李時珍說"其性粘,干則難揭",他介紹"(調(diào))入苧麻根末即不粘"。
現(xiàn)代科學實驗得知,赤豆含蛋白質(zhì)、糖類、脂肪、纖維素、硫胺素、核黃素、維生素E、尼克酸、鉀、鎂、鈣、鐵、鋅、錳、硒等,是對人體很有益處的紅色食品。特別需要強調(diào)的是,赤豆含鉀量高,能促進利尿、消腫,對防治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有助益。赤豆含鐵量也較多,能防治缺鐵性貧血,婦女由于月經(jīng)耗血,進食赤豆食品,有良好的補血效用。若赤豆湯加紅糖,飲服后防治缺鐵性貧血的效果將會更好。順便說明兩點,那就是須在赤豆煮爛之后加糖,若太早加糖,則赤豆較難煮爛;二是赤豆在人體胃腸道內(nèi)有時可能產(chǎn)生飽滯情況,煮赤豆湯時加入適量具有通氣消滯作用的陳皮,即能減少其飽滯缺點。
赤豆雖是很普通的食物,但它卻能被烹調(diào)成眾多特色食品,如赤豆湯、赤豆糕、赤豆包、豆沙粽、豆沙月餅、豆沙湯圓、豆沙春卷、豆沙餛飩、赤豆冰棍等等,它們既是可口的點心,又是補益食品,無論是在人們?nèi)粘I钪谢蚴欠昴赀^節(jié)時辰,常有它們的蹤影,這是大家都很熟悉而毋庸細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