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病變可能導致眼底出血,具體與黃斑區新生血管破裂、視網膜靜脈阻塞、高度近視黃斑變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等因素有關。眼底出血可通過抗VEGF藥物注射、激光光凝術、玻璃體切除術、口服改善微循環藥物、控制基礎疾病等方式干預。
1、新生血管破裂:黃斑區異常新生血管壁脆弱易破裂出血,常見于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玻璃體腔注射雷珠單抗、阿柏西普等抗VEGF藥物可抑制血管滲漏,配合OCT檢查監測出血吸收情況。
2、靜脈阻塞影響:視網膜靜脈阻塞繼發黃斑水腫時,毛細血管壓力增高導致出血。需進行眼底熒光造影評估缺血范圍,采用地塞米松玻璃體內植入劑或激光格子樣光凝減少出血風險。
3、高度近視病變:后鞏膜葡萄腫牽拉造成黃斑區脈絡膜新生血管,表現為視網膜下出血。建議每半年進行廣角眼底照相篩查,早期發現可采取PDT光動力療法聯合康柏西普注射。
4、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長期高血糖損傷黃斑微血管,出現點片狀出血。需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以下,口服羥苯磺酸鈣改善微循環,必要時行全視網膜光凝術。
5、年齡相關變性:干性AMD進展為濕性AMD時,黃斑區可見視網膜下出血。除抗VEGF治療外,需補充葉黃素、玉米黃質等視網膜營養素,避免吸煙及強光刺激。
日常需增加深色蔬菜攝入量,每周食用三文魚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2-3次,佩戴防藍光眼鏡減少屏幕使用時間。突發視物變形或中心暗影需24小時內就診,出血量大者需保持半臥位休息避免血細胞沉積于黃斑區。定期監測血壓血糖,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進行眼底照相及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