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源性膀胱可通過間歇導尿、行為訓練、藥物治療、神經調節手術、膀胱擴大術等方式治療。神經源性膀胱通常由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癥、糖尿病神經病變、腦血管意外、先天性脊柱裂等原因引起。
通過規律排空膀胱減少尿潴留風險,需每4-6小時清潔導尿一次,配合飲水計劃控制每日尿量在1500-2000ml。長期執行可降低泌尿系感染和腎積水發生率,需注意無菌操作避免繼發感染。
定時排尿訓練建立膀胱規律收縮反射,采用排尿日記記錄每次排尿時間和尿量。盆底肌鍛煉增強尿道括約肌控制力,每日進行凱格爾運動3組每組10次,配合生物反饋治療提升訓練效果。
M受體阻滯劑如托特羅定、索利那坦減少膀胱過度活動,α受體阻滯劑如坦索羅松改善排尿困難。膽堿酯酶抑制劑如溴吡斯的明增強逼尿肌收縮力,需定期復查殘余尿量調整用藥方案。
骶神經電刺激術通過植入電極調節膀胱神經信號,適用于頑固性尿失禁或尿潴留。選擇性骶神經根切斷術阻斷異常神經傳導,術后需配合間歇導尿維持膀胱功能。
腸代膀胱術利用回腸段擴大膀胱容量,適用于低順應性膀胱合并上尿路損害。自體膀胱擴大術保留膀胱三角區減少電解質紊亂風險,術后需長期監測腎功能和尿動力學指標。
每日保證2000ml水分攝入分次飲用,避免咖啡因及酒精刺激膀胱黏膜。輪椅使用者每2小時變換體位預防壓瘡,進行腹式呼吸訓練輔助排尿。定期復查尿常規、泌尿系超聲和尿流動力學檢查,出現發熱或腰痛需立即排查泌尿系感染。根據神經損傷程度制定階梯式康復計劃,聯合康復科進行下肢功能訓練改善整體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