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息肉可能由雌激素水平過高、慢性炎癥刺激、流產或分娩損傷、高血壓或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1、激素失衡:長期雌激素刺激可導致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形成息肉樣改變。建議通過調節作息、減少高雌激素食物攝入維持激素平衡,定期婦科檢查監測內膜變化。
2、炎癥刺激:慢性子宮內膜炎或宮頸炎可能引發局部組織異常增生。保持外陰清潔、避免不潔性生活可降低感染風險,急性炎癥期需及時抗炎治療。
3、宮腔操作:人工流產、刮宮術等醫源性損傷可能破壞內膜基底層。術后遵醫囑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避免短期內重復宮腔操作。
4、代謝疾病:糖尿病胰島素抵抗或高血壓血管病變可能影響內膜微環境。控制血糖血壓達標,補充維生素E等抗氧化劑改善內膜血流灌注。
5、遺傳傾向:BRCA基因突變等遺傳因素可能增加發病風險。有家族史者建議每年進行陰道超聲篩查,孕前可考慮遺傳咨詢評估。
日常需保持低脂高纖維飲食,適量攝入豆制品調節雌激素代謝,每周進行3次以上有氧運動改善盆腔血液循環。出現異常子宮出血或經期延長應及時就診,宮腔鏡下息肉切除術是主要治療方式,術后需配合孕激素類藥物預防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