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腺癌是起源于宮頸管腺上皮細胞的惡性腫瘤,占宮頸癌的10%-25%,其發生與高危型HPV持續感染、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等因素相關。病理特征表現為腺體結構異常、細胞核異型性,常見癥狀包括異常陰道流血、排液增多或性交后出血。
1、高危HPV感染:16型和18型HPV與70%宮頸腺癌相關,病毒E6/E7蛋白通過抑制p53和Rb蛋白導致細胞惡性轉化。定期TCT聯合HPV篩查可早期發現癌前病變,接種九價疫苗可預防感染。
2、腺上皮病變:宮頸管內膜腺體在長期炎癥刺激下可能發生不典型增生,逐步進展為原位腺癌和浸潤性腺癌。陰道鏡檢查配合宮頸管搔刮能提高診斷率,LEEP錐切適用于高級別上皮內瘤變。
3、激素影響:長期口服避孕藥超過5年使風險增加2倍,雌激素受體陽性腫瘤可能對激素治療敏感。建議40歲以上女性改用屏障避孕法,絕經后異常出血需及時活檢。
4、遺傳易感性:BRCA1/2基因突變攜帶者的發病風險較常人高3倍,林奇綜合征患者需每半年接受一次宮頸篩查?;驒z測有助于制定個體化監測方案,必要時行預防性子宮切除術。
5、環境暴露:吸煙女性宮頸粘液中致癌物濃度升高,二手煙暴露同樣增加腺癌風險。戒煙后10年風險可降至正常水平,同時需減少廚房油煙等化學刺激物接觸。
日常需保持外陰清潔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A/C/E及葉酸,推薦攝入羽衣甘藍、胡蘿卜、奇異果等抗氧化食物。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BMI應控制在18.5-23.9之間。治療期間可使用溫水坐浴緩解不適,放療患者需每日進行陰道擴張訓練防止粘連。隨訪期間出現骨盆疼痛或下肢水腫應立即復查PET-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