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公立醫院多院區發展迅猛。武漢同濟醫院、上海仁濟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等國內知名醫院都是多院區發展。
但無論是托管合作辦院,還是醫療集團化發展,抑或是自建新院等多院區模式,都普遍面臨管理困境和發展瓶頸,呼喚著政策的規范和引導。
作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兒童醫院院長周崇臣告訴健康界,在2022年全國兩會他提交的提案主題之一,便涉及一院多區運營管理。
2022年2月,國家衛健委印發《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2021-2025年)》(下稱《指導原則》),首次在國家層面提出了規范公立醫院分院區設置,也對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等給予了寬松條件,亦宣告一院多區「野蠻發展」時代結束。
「在國家級文件中,《指導原則》首次明確提出分院區的定義,并對申請設置公立醫院分院區的基本條件、公立醫院的發展階段、分院區的床位規模等都提出了嚴格且明確的要求。」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付強表示。
「新的改革環境和發展背景下,一院多區將邁入量變到質變的新階段,也將面臨新挑戰。」周崇臣在提案中寫道。
首當其沖的,就是多院區的管理如何更統一?成本管控如何更高效?醫療服務如何實現同質化?
關于一院多區,目前國內并沒有統一的發展模式,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沒有固定答案,「醫院管理者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之前「先做大再做強」的老路子,《指導原則》進一步明確了「先做強再做大」,引領公立醫院內涵發展。
「國家應盡快出臺一院多區管理的指導性文件,進一步對一院多區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機構設置、執業管理等作出引導和規范。」周崇臣說道。
疫情過后,「一院多區」正當時
一院多區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大醫院支持偏遠地區的基層建設工作。隨后,隨著城市化加速,企業醫院改制、分級診療、醫聯體等政策陸續激勵下,大醫院紛紛以分中心、分支機構、分院區等形式擴充、下沉優質醫療資源。
資料顯示,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布的《2019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排名前30的公立醫院中,有22家設置了分院區。
促進醫療資源均衡配置的同時,也催生了外界對「大醫院跑馬圈地」的擔憂。
「由于國家對一院多區沒有指導性意見,在限制公立醫院發展規模的語境下,許多醫院建分院時也有不少顧慮。」周崇臣告訴健康界。
在這種情況下,無序發展的一院多區存在不少亂象。
「有些醫院異地設分院就只是給一個名字、掛一個牌子,人財物不統一,醫療業務不協同,同質化根本無從談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黨委書記、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長羅力教授告訴健康界,這不僅無法滿足醫療衛生資源合理配置的醫改初衷,還有可能損害主體醫院的品牌和聲譽。羅力是國家衛生健康標準委員會衛生健康信息標準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分級診療和醫療聯合體建設專家組成員。
改變發生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
「有一段時間國家是希望規范公立醫院的發展,尤其是適度控制規模擴張,把民營醫院的發展空間讓出來。」羅力說,然而,一場疫情讓國家重新意識到大力發展公立醫院的重要性。
那么,公立醫院到底如何發展?「單體規模擴大的空間有限,集團式分布式發展才是方向。」據羅力介紹,發揮高水平醫院的區域帶動作用,合理布局分院區,在分院區配置優勢專科,讓優質醫療資源的布局更均衡,老百姓對優質醫療資源可及性更高,才符合醫改的要義。
此外,疫情期間,武漢同濟、武漢協和等多院區醫院征用單獨院區,轉換成患者收治定點醫院,對疫情防控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這可能是下一步綜合醫院發展的方向。」時任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在2020年5月接受媒體采訪時的一段話,被視為國家衛健委首次公開支持一院多區建設的信號。
隨后,2020年10月召開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被外界解讀為一院多區發展的官方指引。
很快,2021年2月舉行的全國醫療管理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研究出臺引導大型公立醫院一院多區發展的政策,既要控制單體機構規模擴展,又要引導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倍增、區域布局協調發展——國家支持公立醫院單體多院區發展模式更加明朗。
4個月后,《關于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出臺,明確提出支持部分實力強的公立醫院在控制單體規模的基礎上,適度建設發展多院區,發生重大疫情時迅速轉換功能——這是國家層面文件首次提出支持一院多區。
2022年1月底,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醫療機構設置規劃指導原則(2021-2025年)》(下稱《指導原則》),首次明確了分院區概念,并設定了分院區建設的條件、標準等。
從此,一院多區建設有了「國家標準」,邁入規范管理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