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可通過非甾體抗炎藥、鎮痛藥、關節腔注射藥物、軟骨保護劑、中藥制劑等方式治療。骨關節炎通常由關節軟骨退變、肥胖、關節勞損、遺傳因素、年齡增長等原因引起。
1、非甾體抗炎藥:
雙氯芬酸鈉、塞來昔布、美洛昔康等藥物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緩解關節疼痛和炎癥。這類藥物適用于輕中度疼痛,長期使用需監測胃腸道和腎功能。餐后服用可減少胃黏膜刺激,避免與其他非甾體藥物聯用。
2、鎮痛藥物:
對乙酰氨基酚、曲馬多、氨酚羥考酮等中樞性鎮痛藥用于不耐受非甾體藥物者。鎮痛機制與抑制中樞神經痛覺傳導相關,需注意每日劑量限制。肝功能異常者慎用對乙酰氨基酚,老年患者需調整曲馬多劑量。
3、關節腔注射:
玻璃酸鈉注射液通過補充關節滑液改善潤滑功能,糖皮質激素如復方倍他米松可短期控制急性炎癥。注射治療需嚴格無菌操作,每年糖皮質激素注射不超過3-4次。玻璃酸鈉療程通常為每周1次連續5周。
4、軟骨保護劑:
硫酸氨基葡萄糖和硫酸軟骨素可促進軟骨基質合成,延緩關節結構破壞。這類藥物需連續服用3-6個月見效,與鈣劑聯用可增強效果。糖尿病患者需監測硫酸氨基葡萄糖對血糖的影響。
5、中藥制劑:
仙靈骨葆膠囊、骨通貼膏、獨活寄生丸等中藥通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緩解癥狀。中藥治療強調辨證施治,肝腎不足型多用補益類藥物,濕熱痹阻型選用清熱利濕方劑。需關注藥物肝毒性監測。
骨關節炎藥物治療需配合體重管理,每日建議攝入牛奶300ml、深海魚類100g補充鈣質和Omega-3,進行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每周3-5次。關節保暖可佩戴護膝,避免爬山、爬樓梯等負重活動。疼痛持續加重或關節變形需及時骨科就診評估手術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