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里長包可能由毛囊炎、鼻前庭炎、過敏性鼻炎、鼻息肉、鼻腔腫瘤等原因引起,可通過局部清潔、藥物治療、手術切除等方式干預。
1、毛囊炎:鼻腔毛囊細菌感染導致紅腫疼痛,常見于挖鼻或拔鼻毛后。保持鼻腔清潔,避免擠壓,局部涂抹莫匹羅星軟膏或紅霉素軟膏。伴隨發熱需口服頭孢克洛。
2、鼻前庭炎:鼻前庭皮膚黏膜炎癥多與感冒或鼻炎反復刺激有關。生理鹽水沖洗后涂抹金霉素眼膏,急性期可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表現為局部灼熱感和黃色結痂。
3、過敏性鼻炎:過敏原刺激引發鼻黏膜水腫形成假性囊腫。遠離花粉塵螨等過敏原,使用氯雷他定和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常伴打噴嚏和清水樣涕。
4、鼻息肉:慢性炎癥導致黏膜增生形成柔軟腫物。布地奈德鼻噴霧劑可縮小息肉體積,較大者需行鼻內鏡下息肉切除術。多伴有嗅覺減退和鼻塞。
5、鼻腔腫瘤:乳頭狀瘤等良性腫瘤或鱗癌等惡性腫瘤需病理確診。CT檢查明確范圍后選擇腫瘤切除術或放療,惡性腫瘤需聯合化療。早期表現為單側鼻塞和涕中帶血。
日常避免用力擤鼻和摳挖鼻腔,過敏體質者定期清洗床品,炎癥期增加維生素C攝入。出現持續鼻塞、出血或視力改變應立即就診耳鼻喉科,鼻腔新生物超過兩周不消退需活檢排除惡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