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氣虛可通過飲食調理、適度運動、作息規律、情緒管理、中醫調理等方式預防。氣虛多與脾胃虛弱、久病耗氣、勞倦過度、年齡增長、慢性疾病等因素相關。
脾胃為后天之本,合理膳食能補益中氣。建議每日攝入山藥、紅棗、小米等健脾食材,搭配黃芪燉雞湯或黨參粥等藥膳。避免生冷油膩食物,減少綠豆、苦瓜等寒涼食材攝入。每周可食用2-3次紅參片含服,或用人參須泡水代茶飲。
八段錦、太極拳等柔緩運動適合氣虛老人,每日晨練30分鐘以內為宜。運動時配合呼吸吐納,重點練習"雙手托天理三焦"等調理氣機動作。避免劇烈跑步或力量訓練,運動后及時補充溫水,出汗過多時可飲用生脈飲。
保證亥時21-23點前入睡,午間小憩不超過30分鐘。臥室保持通風但避免直吹冷風,睡前可用艾草泡腳促進氣血運行。長期失眠者可用酸棗仁、柏子仁等安神藥材制作枕芯,避免依賴安眠藥物。
情志過極易傷五臟之氣,建議通過書法、園藝等舒緩活動調節情緒。遇到焦慮時可按摩內關、膻中等穴位,或練習"六字訣"中的"噓"字訣疏肝氣。長期抑郁者可用玫瑰花、合歡花代茶飲,必要時尋求心理疏導。
定期進行體質辨識,氣虛明顯者可選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方劑調理。三伏天進行督脈灸改善陽氣不足,冬季用膏方緩補元氣。避免自行服用大補藥物,艾灸足三里、氣海等穴位需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預防氣虛需建立長期養護機制,飲食上堅持"五谷為養"原則,常食粳米、燕麥等谷物,搭配蓮子、芡實等健脾食材。運動選擇五禽戲、散步等低強度項目,每周累計150分鐘以上。起居注意防寒保暖,尤其護住大椎、命門等穴位。情緒調節可參與社區合唱、手工等集體活動,必要時進行耳穴壓豆調理。每年春秋兩季建議進行中醫體檢,動態觀察氣機變化,慢性病患者需同步控制基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