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結膜炎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結膜炎癥,常見癥狀包括眼紅、分泌物增多、異物感等,可通過抗生素滴眼液、眼部清潔等方式治療。
細菌性結膜炎主要由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等病原體感染引起。這些細菌通過直接接觸或污染物傳播,侵入結膜后引發炎癥反應。患者常出現晨起時眼瞼粘連、黃色膿性分泌物增多等癥狀。
接觸傳播是主要感染方式,如用手揉眼、共用毛巾或化妝品等。游泳池等公共場所也可能成為傳播源。兒童因衛生意識薄弱更易發生交叉感染,需特別注意手部清潔和物品消毒。
患者表現為結膜充血、畏光、燒灼感,分泌物呈黏液膿性。嚴重者可能出現眼瞼水腫,但通常不影響視力。癥狀多在感染后24-72小時內快速進展,單眼發病后易波及對側眼。
通過裂隙燈檢查可見結膜充血、乳頭增生。細菌培養可明確致病菌種類,但臨床多根據典型癥狀經驗性診斷。需與病毒性結膜炎鑒別,后者分泌物常為水樣且伴耳前淋巴結腫大。
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氯霉素滴眼液等抗生素治療。冷敷可緩解不適,分泌物較多時需用生理鹽水沖洗結膜囊。避免佩戴隱形眼鏡直至痊愈,病程通常持續7-10天。
預防細菌性結膜炎需保持手部衛生,避免共用眼部用品,游泳時佩戴護目鏡。急性期可用菊花茶或淡鹽水清潔眼周,飲食宜清淡并多攝入維生素A、C。癥狀加重或持續超過一周應及時復查,免疫力低下者需警惕角膜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