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便秘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增加活動量、腹部按摩、藥物治療、盆底肌訓練等方式改善。產后便秘通常由激素水平變化、盆底肌松弛、飲食結構改變、水分攝入不足、藥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
妊娠期孕激素水平升高會抑制腸道蠕動,分娩后激素水平需2-4周逐漸恢復。哺乳期催乳素持續作用可能延長恢復時間,建議每日飲用2000ml溫水,早餐前空腹食用10g奇亞籽泡水。
分娩過程可能造成盆底肌群損傷,影響直腸排便功能。凱格爾運動每天3組,每組15次收縮可增強肌力。產后42天復查顯示肌力Ⅲ級以下者,需配合生物反饋治療。
傳統月子飲食高蛋白低纖維易致便秘。每日應保證300g綠葉蔬菜、200g火龍果或西梅攝入,主食選擇燕麥、糙米等全谷物。避免生姜、花椒等辛溫食材加重腸燥。
乳果糖口服溶液、小麥纖維素顆粒、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等安全性藥物可短期使用。伴隨肛門墜脹感或便血時,可能與痔瘡急性發作有關,需聯合復方角菜酸酯栓治療。
順產24小時后開始床旁踱步,剖宮產3天后逐步增加活動。每日步行量從100步遞增至3000步,配合順時針環形按摩臍周,每次10分鐘促進腸蠕動。
建議哺乳期優先選擇飲食調節和運動改善,產后6周未緩解需排查甲狀腺功能異常或腸梗阻。每日可食用50g熟黑芝麻拌酸奶,晨起飲用300ml溫蜂蜜水,避免久坐超過2小時。盆底肌康復訓練需持續至產后3個月,嚴重者配合電刺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