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后可通過凱格爾運動、電刺激療法、生物反饋訓練、瑜伽鍛煉、專業手法按摩等方式進行盆底康復。盆底肌損傷通常由妊娠壓迫、激素變化、分娩創傷、年齡增長、慢性腹壓增高等因素引起。
孕期子宮增大會持續壓迫盆底肌,導致肌纖維拉伸變形。建議產后42天惡露干凈后開始腹式呼吸訓練,每日3組仰臥抬臀練習,配合溫水坐浴促進血液循環。
孕產期松弛素分泌增加會降低盆底結締組織彈性。哺乳期結束后可進行阻力帶訓練,選擇普拉提中的百次拍擊動作,避免負重超過5公斤的體力勞動。
剖宮產雖未經產道分娩,但術中牽拉可能造成神經損傷。出現漏尿癥狀時需采用陰道啞鈴訓練,配合低頻電刺激儀治療,必要時使用甲鈷胺營養神經。
35歲以上產婦膠原蛋白流失加速盆底松弛。推薦蛙泳等水中運動減輕關節負擔,每日攝入足量維生素C和優質蛋白,避免長期咳嗽或便秘。
長期抱娃或久坐會使盆底肌持續受力。可采用懸吊訓練改善核心肌群協調性,使用補中益氣湯調理體質,重度脫垂需考慮骶棘韌帶固定術。
產后6個月內是盆底康復黃金期,建議每周3次30分鐘快走搭配臀橋運動,飲食多補充三文魚、亞麻籽等富含Omega-3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飲食。出現尿失禁、陰道膨出等癥狀時應及時至婦產科進行盆底肌力評估,必要時聯合康復科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哺乳期結束后可逐漸增加抗阻訓練強度,但需注意循序漸進避免肌肉勞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