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可通過螺內酯、呋塞米、托伐普坦等藥物治療,通常由門靜脈高壓、低蛋白血癥、醛固酮增多、淋巴液生成過多、腎功能異常等因素引起。
螺內酯與呋塞米聯用是肝硬化腹水的一線用藥方案。螺內酯作為醛固酮拮抗劑,能抑制鈉水潴留;呋塞米通過抑制腎小管對鈉的重吸收促進排水。兩者協同可減少電解質紊亂風險,用藥期間需監測血鉀和腎功能。
托伐普坦通過選擇性阻斷V2受體促進自由水排泄,適用于低鈉血癥患者。該藥不引起電解質紊亂,但可能引發口渴、口干等不良反應,嚴重肝衰竭患者需謹慎使用。
對于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的患者,靜脈輸注入血白蛋白可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通常與利尿劑聯用,每次輸注后靜脈注射呋塞米20-40mg能增強腹水消退效果。
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高風險者需預防性使用諾氟沙星或環丙沙星。這類喹諾酮類藥物能選擇性清除腸道革蘭陰性菌,降低腹水感染概率,用藥周期通常為7天。
特利加壓素通過收縮內臟血管降低門脈壓力,適用于頑固性腹水。奧曲肽也能減少內臟血流,但需持續靜脈輸注。兩者均可能引發腹痛、血壓升高等副作用。
肝硬化腹水患者需限制每日鈉鹽攝入在2g以下,適當補充優質蛋白如魚肉、雞蛋白。臥床時采用半臥位減輕膈肌壓迫,每日監測體重和尿量變化。出現發熱、腹痛或意識改變應立即就醫,嚴重病例需考慮腹水超濾濃縮回輸或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等侵入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