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新生兒產傷需從產前評估、分娩方式選擇、產程監測、助產技術優化及高危妊娠管理等多維度干預。產傷風險與胎兒體位、產婦骨盆條件、宮縮強度等因素密切相關。
1、產前評估:通過超聲檢查評估胎兒大小、胎位及胎盤位置,結合骨盆測量判斷頭盆關系。發現胎兒過大或骨盆狹窄時建議剖宮產,降低肩難產風險。妊娠期糖尿病孕婦需嚴格控制血糖。
2、分娩監護:持續胎心監測發現異常波形及時處理,使用宮縮描記儀量化宮縮強度。活躍期每2小時評估宮口進展,第二產程超過2小時需評估器械助產指征。產程停滯時考慮靜脈滴注縮宮素。
3、助產技術:掌握正確胎頭俯屈手法,避免過早用力導致顱骨重疊。肩難產時采用McRoberts體位聯合恥骨上加壓,必要時行會陰側切。器械助產優先選擇真空吸引器,產鉗使用需嚴格訓練。
4、高危管理:多胎妊娠建議擇期剖宮產,臀位胎兒孕37周后考慮外倒轉術。妊娠高血壓患者預防子癇發作,血小板減少癥產婦糾正凝血功能。既往剖宮產史者評估陰道分娩可行性。
5、團隊協作:建立產科、兒科、麻醉科快速反應團隊,配備新生兒復蘇設備。預測巨大兒時提前通知新生兒科醫師到場,產后立即評估臂叢神經損傷及顱血腫情況。
新生兒護理需注意保持頸部中立位,避免過度牽拉。母乳喂養時采用側臥式減少頭部壓力,每日檢查皮膚有無淤青或腫脹。建議進行新生兒行為神經評估,發現肌張力異常及時康復干預。產婦產后應補充蛋白質促進組織修復,適度活動改善盆底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