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皮炎在中醫理論中可能由情志失調、血虛風燥、濕熱蘊膚、外邪侵襲、飲食不節等原因引起,可通過疏肝解郁、養血潤燥、清熱利濕、祛風止癢、健脾消食等方式調理。
1、情志失調:長期精神緊張或情緒抑郁導致肝氣郁結,氣血運行不暢,皮膚失養而發病。治療以疏肝解郁為主,常用柴胡疏肝散加減,配合按壓太沖穴、合谷穴等穴位調理氣機。日??蛇M行八段錦、冥想等舒緩情緒的活動。
2、血虛風燥:陰血虧虛導致肌膚失潤,內生虛風而見干燥脫屑。多見于久病體弱人群,表現為皮膚增厚伴劇烈瘙癢。宜用當歸飲子加減養血潤燥,外涂紫草油滋潤皮膚。飲食可多食黑芝麻、枸杞等補血食材。
3、濕熱蘊膚:過食辛辣肥甘或居住潮濕環境,濕熱之邪郁于肌膚。皮損多呈紅斑滲出,舌苔黃膩。治療選用龍膽瀉肝湯清熱利濕,局部可用馬齒莧煎湯濕敷。避免熬夜及羊肉等發物攝入。
4、外邪侵襲:風熱或風寒邪氣客于肌表,與氣血相搏發為皮疹。急性期可見紅色丘疹,遇熱加劇。采用消風散祛風止癢,艾灸曲池穴驅散表邪。注意氣候變化時及時增減衣物。
5、飲食不節:長期偏嗜辛辣炙烤或生冷食物,損傷脾胃運化功能。脾虛濕困則皮膚瘙癢反復,伴食欲不振。建議參苓白術散健脾化濕,食療可用山藥粥、薏仁水等。建立規律飲食時間,每餐七分飽。
調理期間需保持皮膚清潔但避免過度擦洗,穿著純棉透氣衣物。適度進行太極拳、散步等溫和運動促進氣血流通。忌食海鮮、芒果等易致敏食物,夜間瘙癢明顯時可冷敷患處。癥狀持續加重或繼發感染需及時就醫,配合針灸、刺絡拔罐等外治法增強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