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裂傷指宮頸組織因機械性損傷或病理因素導致的黏膜或肌層斷裂,可能由分娩創傷、器械操作、炎癥感染、宮頸機能不全、宮頸病變等原因引起。
自然分娩過程中,胎兒頭部通過宮頸時可能造成撕裂,尤其是急產、胎兒過大或胎位異常情況。輕度裂傷可通過局部壓迫止血,深度裂傷需縫合修復,產后需保持會陰清潔避免感染。
宮腔鏡檢查、人工流產等醫療操作可能因器械牽拉導致宮頸損傷。操作后出現異常出血或腹痛需及時復查,必要時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避免短期內重復操作。
慢性宮頸炎或性傳播疾病可能使組織脆弱易裂。伴隨白帶異常或接觸性出血時,需進行HPV檢測及陰道鏡檢查,治療可選用保婦康栓、干擾素栓等藥物控制炎癥。
宮頸結構異常或膠原蛋白缺陷易引發無痛性擴張導致裂傷,常見于復發性流產患者。孕中期可通過宮頸環扎術預防,術后需限制活動并監測宮縮情況。
宮頸上皮內瘤變或癌癥可能因組織脆性增加而自發裂傷。伴隨不規則出血或排液時需活檢明確性質,根據分期選擇LEEP錐切術或根治性宮頸切除術。
日常需注意避免經期劇烈運動及頻繁陰道沖洗,性行為時使用潤滑劑減少摩擦損傷。建議30歲以上女性定期進行TCT聯合HPV篩查,出現異常出血或分泌物增多應及時婦科就診。保持適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有助于增強盆底肌力量,飲食中增加維生素C和鋅的攝入可促進黏膜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