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袋可分為齦袋、骨上袋、骨下袋、復合袋、退縮袋五種類型。
1、齦袋:牙齦組織因炎癥水腫導致假性加深,未伴隨牙槽骨吸收。通過超聲波潔治、齦下刮治等基礎治療可消除炎癥,日常使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線清潔。
2、骨上袋:袋底位于牙槽嵴頂冠方,伴隨水平型骨吸收。可能與菌斑堆積、咬合創傷有關,常表現為牙齦出血、牙齒松動。需進行翻瓣術聯合根面平整,必要時采用引導性組織再生術。
3、骨下袋:袋底位于牙槽嵴頂根方,形成垂直型骨缺損。多與解剖因素、糖尿病等系統疾病相關,易出現溢膿、口臭。治療需骨移植材料填充缺損區,配合釉基質蛋白衍生物促進再生。
4、復合袋:同時存在骨上袋和骨下袋的混合型病變。需結合探診深度與影像學評估,采用隧道成形術或牙周夾板固定松動牙。
5、退縮袋:牙齦邊緣向根方移位導致根面暴露。常見于刷牙不當或正畸治療后,冷熱敏感明顯。可采用結締組織移植術覆蓋根面,輔以脫敏牙膏緩解癥狀。
日常建議選擇軟毛牙刷避免機械刺激,增加獼猴桃、西蘭花等維生素C豐富食物的攝入。每周進行兩次牙周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吸煙者需嚴格戒煙以降低復發風險。定期每3-6個月進行牙周維護治療,通過牙周探針監測袋深變化,早期發現活動性病變可顯著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