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偶爾發個燒,再正常不過了,但是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寶,父母會特別著急,尤其是兒童服用了退燒藥后,高燒未退或反復發燒,于是就有了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交替使用的這種用法,那么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這種用法就真的合理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想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用法,就拿我們比較常見的美林(布洛芬混懸液)和泰諾林(對乙酰氨基酚混懸滴劑)的說明書來說,使用間隔均為4-6小時重復使用一次,24小時不超過4次,那么假如兒童服藥后在間隔的時間內體溫居高不下或者再次發燒呢?那么在這段時間內服用另一種退燒藥看似就很合理了。
但是退熱并不是要馬上將體溫退到正常,退熱的主要目標是減輕發熱所致的不適,即改善舒適度。事實上,退熱藥起效后體溫一般下降1-1.5℃,并非單純恢復正常體溫,國外有個研究,比較了以上兩種解熱鎮痛藥聯用/交替使用治療與單藥治療對發熱兒童體溫和舒適度的影響,結果表明聯用/交替使用體溫比單用的降低了0.29℃,舒適度無明顯差異。通常我們認為只有高于1℃的體溫降低才有意義,盡管相比單藥治療,對乙酰氨基酚與布洛芬聯合/交替使用降低體溫的效果更好,但其獲益很輕微,甚至是沒有臨床意義的。交替使用操作上不便利,容易重復服藥或服錯劑量,且他們是同一類藥物,交替使用可使副作用產生疊加效應,從而產生較多的不良反應,如兩者均有胃腸道的副作用,如厭食、惡心、嘔吐等,可引起皮疹、肝腎功能損害等癥狀。因此,國內外相關指南均不推薦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交替用于兒童退熱。
發熱有著非常復雜的機理,每個人發熱都可能有不同表現,而且病程又是發展的,年齡越小變化越快。那么作為兒童的家長們,該怎么應對呢?
遇到兒童發熱,我們要對兒童的情況進行評估,確認有無危及生命的臨床特征,包括氣道、呼吸、循環的異常及意識水平的下降,根據下表來判斷兒童發熱的嚴重程度。
發熱兒童嚴重疾病警示分級評估
處于“綠區-低危”的發熱兒童可在家中護理,但需了解何時需要進一步就診。如果發熱兒童存在“黃區-中危”的任一項臨床表現,應盡快就診;如果發熱兒童存在“紅區-高危”的任一項臨床特征,應立即就診。如果無法判斷兒童的癥狀處于低、中、高哪個區域,或是在家進行退熱治療的兒童,三天后體溫仍然沒有恢復正常的,建議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