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輕重可通過皮膚黃染范圍、血清膽紅素值、伴隨癥狀、進展速度、高危因素等維度綜合判斷。
1、黃染范圍:
輕度黃疸多局限于面部,中度可擴展至軀干上部,重度時四肢及手足心均出現黃染。黃染范圍與膽紅素水平呈正相關,軀干黃染時膽紅素常超過12mg/dl,手足心黃染提示可能超過15mg/dl。
2、膽紅素值:
出生24小時內膽紅素>5mg/dl、48小時>12mg/dl、72小時后>15mg/dl需警惕病理性黃疸。早產兒較足月兒更易發生膽紅素腦病,其干預閾值需下調3-5mg/dl。
3、伴隨癥狀:
出現嗜睡、吸吮無力、肌張力減低等神經系統癥狀提示膽紅素腦病風險。發熱、嘔吐、大便灰白可能提示感染性黃疸或膽道閉鎖等病理性因素。
4、進展速度:
生理性黃疸每日膽紅素上升<5mg/dl,病理性黃疸常每日上升>5mg/dl。出生后24小時內出現的黃疸,或黃疸持續超過2周需考慮溶血性疾病、母乳性黃疸等病因。
5、高危因素:
Rh血型不合、G6PD缺乏癥、頭顱血腫等新生兒發生重度黃疸風險增加。母親糖尿病、圍產期缺氧、低出生體重等因素也會影響膽紅素代謝。
建議每日在自然光線下觀察黃疸變化,母乳喂養每日8-12次可促進膽紅素排泄。足月兒黃疸持續10天以上或早產兒持續3周以上需就醫復查。曬太陽時應避免直射眼睛,每次不超過15分鐘。母親飲食需避免大量胡蘿卜、南瓜等富含β-胡蘿卜素的食物。新生兒撫觸、被動操等可改善血液循環輔助退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