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科診療范圍涵蓋感染性皮膚病、變態反應性疾病、皮膚腫瘤、皮膚附屬器疾病及遺傳性皮膚病等五大類疾病。
1、感染性疾病:
由細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蟲引起的皮膚病變屬于皮膚科常見診療范疇。金黃色葡萄球菌導致的膿皰瘡、人乳頭瘤病毒引發的尋常疣、紅色毛癬菌引起的體癬均需皮膚科醫師通過鏡檢、培養等手段確診。治療采用外用莫匹羅星軟膏抗細菌、阿昔洛韋乳膏抗病毒、聯苯芐唑乳膏抗真菌等針對性方案。
2、過敏性疾病:
特應性皮炎、接觸性皮炎等變態反應性疾病表現為皮膚紅斑、丘疹伴瘙癢。發病與遺傳易感性、環境過敏原暴露等因素相關。皮膚點刺試驗可協助明確過敏原,治療需避免接觸致敏物質,急性期使用地奈德乳膏等糖皮質激素控制炎癥反應。
3、皮膚腫瘤:
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等惡性皮膚腫瘤與紫外線累積損傷密切相關,黑色素瘤可能存在基因突變。早期表現為不對稱色素斑或經久不愈的潰瘍,皮膚鏡檢查和病理活檢是確診依據。治療方式包括Mohs顯微描記手術、光動力療法等精準切除手段。
4、附屬器疾病:
痤瘡、脂溢性皮炎等毛囊皮脂腺單位疾病與雄激素水平異常、微生物定植相關。臨床表現包括炎性丘疹、粉刺或油膩性鱗屑。采用過氧化苯甲酰凝膠調節角質、口服多西環素抑制痤瘡丙酸桿菌等綜合治療方案。
5、遺傳性皮膚病:
魚鱗病、大皰性表皮松解癥等與基因缺陷相關的疾病表現為皮膚干燥脫屑或脆弱起皰。基因檢測可明確突變位點,治療以保濕修復為主,嚴重病例需系統性使用阿維A酸膠囊調節表皮分化。
日常護理需注意防曬霜選擇SPF30以上廣譜產品,清潔使用pH5.5弱酸性沐浴露,保濕推薦含神經酰胺的醫學護膚品。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可改善皮膚微循環,飲食建議增加深海魚類、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攝入,限制高糖高脂飲食對痤瘡的影響。出現持續不愈的皮損、迅速擴大的色素痣或伴隨全身癥狀時需及時專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