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可通過測量體溫、觀察伴隨癥狀、評估環境因素、排除生理性波動、結合體征變化等方式辨別。發熱通常由感染性疾病、免疫反應、代謝異常、中樞調節紊亂、藥物反應等原因引起。
1、測體溫:腋溫≥37.3℃或口溫≥37.5℃提示發熱,建議使用電子體溫計每日測量三次。測量前避免飲熱水、劇烈運動等干擾因素,不同時段體溫波動>1℃需警惕病理性發熱。
2、查癥狀:感染性發熱多伴寒戰、頭痛,免疫性發熱常見關節痛、皮疹。病毒性感染多呈弛張熱,細菌感染易現稽留熱,體溫驟升伴意識改變需緊急就醫。
3、排干擾:高溫環境、經前期、劇烈運動可致體溫暫時升高0.5℃。更年期潮熱表現為陣發性面紅出汗,這些生理性體溫變化通常2小時內自行恢復。
4、觀體征:發熱患者常見心率增快每升高1℃心率增加10次/分、呼吸急促、面色潮紅。嬰幼兒可能出現嗜睡拒食,老年人可表現為淡漠乏力等非典型癥狀。
5、辨類型:間歇熱見于瘧疾,波狀熱提示布氏桿菌病,不規則熱多與結核相關。腫瘤熱通常不超過38.5℃,藥物熱多在用藥后7-10天出現伴嗜酸性粒細胞增高。
日常需保持每天2000ml飲水,選擇冬瓜湯、綠豆粥等清熱食材。體溫超過38.5℃可物理降溫,用32-34℃溫水擦拭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處,避免酒精擦浴。持續發熱超過3天或出現抽搐、譫妄等神經系統癥狀時,應立即前往感染科或急診就診,完善血常規、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等檢測。恢復期建議每周3次快走、瑜伽等適度運動,增強體溫調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