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難產可通過調整體位、藥物促產、器械助產、剖宮產手術、產后護理等方式處理。梗阻性難產通常由胎位異常、骨盆狹窄、軟產道異常、巨大胎兒、宮縮乏力等原因引起。
1、調整體位:膝胸臥位或側臥位可能緩解胎頭位置異常導致的梗阻。指導產婦交替采用左側臥、右側臥姿勢,配合深呼吸放松盆底肌肉,必要時由助產士手法輔助胎頭旋轉。該方法適用于枕橫位或枕后位等輕度胎位異常。
2、藥物促產:靜脈滴注縮宮素可增強宮縮力度,皮下注射鹽酸哌替啶能緩解產婦焦慮。縮宮素使用需持續胎心監護,哌替啶用藥后需觀察呼吸抑制情況。藥物干預適用于宮縮乏力但胎心正常的病例。
3、器械助產:產鉗助產或胎頭吸引術能解決中骨盆平面梗阻。低位產鉗適用于胎頭已達坐骨棘水平,旋轉產鉗可糾正持續性枕橫位。操作需評估頭盆關系,術后檢查產道有無裂傷。
4、剖宮產術:子宮下段橫切口剖宮產或古典式剖宮產適用于絕對頭盆不稱。前者用于胎頭深嵌病例,后者用于前置胎盤合并梗阻。手術需在胎兒窘迫或產程停滯4小時以上時實施。
5、產后護理:會陰冰敷減輕腫脹,靜脈補液維持循環穩定。監測宮底高度預防產后出血,使用頭孢呋辛預防感染。母乳喂養指導與心理疏導需同步進行。
梗阻性難產處理需結合產程圖動態評估,胎心監護異常或產程超過24小時應立即終止妊娠。產后每日測量體溫4次,觀察惡露性狀,指導凱格爾運動恢復盆底功能。飲食需補充高鐵食物如豬肝、菠菜,蛋白質攝入量每日不低于1.5g/kg。出院后每周復查B超了解子宮復舊情況,6周內禁止重體力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