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蕁麻疹可能由免疫異常、感染因素、物理刺激、藥物過敏、精神壓力等原因引起,長期反復發作可能導致睡眠障礙、焦慮抑郁、皮膚繼發感染、血管性水腫、過敏性休克等危害。
1、免疫異常:
慢性蕁麻疹患者體內免疫球蛋白E水平升高,肥大細胞過度活化釋放組胺等炎癥介質。這種情況需避免接觸過敏原,必要時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奧馬珠單抗等藥物調節免疫反應。
2、感染因素:
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鼻竇炎等病灶可能誘發持續性蕁麻疹。伴隨發熱、乏力等癥狀時需進行C反應蛋白檢測,針對感染源采用阿莫西林、甲硝唑等抗生素治療。
3、物理刺激:
寒冷、日光、摩擦等物理因素可導致皮膚真皮層血管擴張。患者表現為劃痕癥陽性,建議穿著純棉衣物,洗澡水溫控制在37℃以下,外出時做好物理防曬。
4、藥物過敏:
阿司匹林、青霉素等藥物可能引發IgE介導的過敏反應。嚴重時出現喉頭水腫伴呼吸困難,需立即停用致敏藥物,備用腎上腺素筆應對急性發作。
5、精神壓力:
長期焦慮狀態促使神經肽P物質釋放,加重皮膚瘙癢癥狀。建議通過正念冥想、八段錦等減壓方式調節自主神經功能,必要時聯合帕羅西汀等抗焦慮藥物。
慢性蕁麻疹患者日常需記錄飲食日記排除海鮮、堅果等易致敏食物,選擇游泳、瑜伽等低強度運動增強體質,洗澡后及時涂抹凡士林保持皮膚屏障功能,夜間瘙癢明顯時可冷敷患處并修剪指甲避免抓傷。病程超過6周或伴發胸悶、腹痛等癥狀需及時至變態反應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