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胞病毒感染可通過飛沫傳播、接觸傳播、母嬰垂直傳播、污染物間接傳播、免疫低下易感等途徑發生。合胞病毒通常由呼吸道分泌物接觸、皮膚黏膜破損、胎盤或產道暴露、環境物體表面殘留、基礎疾病導致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引起。
1、飛沫傳播:
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病毒隨飛沫懸浮在空氣中,被健康人群吸入后感染。近距離交談、共處密閉空間等場景風險較高。建議佩戴口罩、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離,感染者需注意咳嗽禮儀。
2、接觸傳播:
病毒通過感染者鼻腔分泌物、唾液等污染手部,再經揉眼、摸口鼻等行為傳播。兒童玩具、門把手等物品表面存活病毒可達數小時。勤洗手、使用酒精消毒液可阻斷傳播鏈。
3、母嬰傳播:
妊娠期病毒經胎盤感染胎兒,或分娩時接觸產道分泌物導致新生兒感染。孕晚期急性感染可能引發胎兒宮內窘迫。孕產婦需避免接觸感染者,分娩時采用防護措施。
4、污染物傳播:
病毒在毛巾、餐具等物品上存活,健康人群接觸后引發感染。合胞病毒對乙醇敏感,定期消毒高頻接觸物品表面,避免共用個人物品可降低風險。
5、免疫低下易感:
早產兒、老年人、HIV感染者等群體更易發生重癥感染。病毒侵入下呼吸道可能導致支氣管炎或肺炎,表現為呼吸急促、血氧下降。接種帕利珠單抗可預防高危人群感染。
日常需保證蛋白質和維生素A/C的攝入增強免疫力,適度進行有氧運動改善心肺功能。護理感染者時應佩戴N95口罩,患者衣物需60℃以上高溫清洗。出現持續高熱、呼吸困難等癥狀需及時就醫,免疫缺陷人群可考慮使用利巴韋林、帕利珠單抗等抗病毒藥物。環境消毒推薦含氯消毒劑與紫外線照射相結合,幼兒園等集體場所需加強通風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