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可以治療但難以完全治愈。通過規范治療能有效延緩骨量流失、降低骨折風險,多數患者可獲得長期病情穩定。
一、治療目標與效果:
骨質疏松治療的核心是維持骨密度、預防骨折。早期干預可使骨密度提升5%-10%,脊柱骨折風險降低40%-70%。常用藥物包括阿侖膦酸鈉、唑來膦酸等抗骨吸收藥物,以及特立帕肽等促骨形成藥物。配合鈣劑與維生素D補充,60歲以下患者經3-5年治療骨密度多可接近正常水平。
二、疾病分期與管理:
初期骨量減少階段通過生活方式調整即可控制,每日需攝入1000-1200mg鈣和800IU維生素D,建議進行快走、太極等負重運動。確診骨質疏松后需藥物干預,重度骨質疏松T值≤-3.0患者需聯合用藥,合并椎體骨折時可能需椎體成形術治療。絕經后女性及70歲以上老人需終身維持治療。
三、日常綜合管理:
每日保證300ml牛奶或等量豆制品,避免高鹽飲食和酗酒。居家環境需防跌倒,浴室安裝扶手,選擇軟底防滑鞋。每周進行3次30分鐘的陽光照射,促進維生素D合成。疼痛發作時可使用低頻脈沖治療儀緩解癥狀,但需避免長期臥床導致骨量進一步流失。
骨質疏松患者需建立長期健康管理計劃,每6-12個月復查骨密度。建議選擇富含鎂、鉀的深綠色蔬菜,配合適量堅果補充不飽和脂肪酸。水中運動可減少關節負荷,推薦每周2次游泳或水中有氧操。保持規律作息與樂觀心態對病情控制至關重要,家屬應參與監督用藥與營養搭配,共同構建骨骼健康支持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