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夾層主要由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外傷及醫源性損傷等因素引起。具體包括長期未控制的高血壓導致血管壁壓力增高、血管中層退行性變、馬凡綜合征等遺傳疾病、胸部銳器傷或導管手術損傷主動脈內膜、妊娠或劇烈運動引發的血流動力學變化。
1、高血壓:
約70%的主動脈夾層患者合并高血壓。持續高壓血流沖擊使主動脈內膜撕裂,血液進入中膜形成假腔。血壓波動越大如收縮壓>180mmHg,血管壁剪切力越強,尤其好發于主動脈峽部等解剖狹窄處。需通過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評估控制效果,降壓目標通常為收縮壓<120mmHg。
2、動脈粥樣硬化:
血管壁脂質沉積導致內膜增厚、彈性纖維斷裂,中膜滋養血管破裂可形成壁內血腫。多見于老年患者,常合并冠狀動脈或頸動脈斑塊。影像學可見主動脈鈣化灶,D-二聚體升高提示內膜損傷,需同步控制血脂LDL-C<1.8mmol/L。
3、遺傳性疾病:
馬凡綜合征患者因FBN1基因突變導致原纖維蛋白合成異常,血管中膜囊性壞死。典型表現為蜘蛛指、晶狀體脫位,超聲顯示主動脈根部擴張直徑>4cm。埃勒斯-當洛斯綜合征也會因膠原蛋白缺陷增加血管脆性,此類患者需終身隨訪主動脈直徑。
4、外傷因素:
車禍撞擊、高處墜落等閉合性胸外傷可致主動脈峽部橫行撕裂。醫源性損傷多見于心臟介入術后,導管頭端機械摩擦或球囊擴張壓力過大導致內膜破損。急診增強CT可見造影劑外滲,Stanford A型夾層需在黃金6小時內手術。
3、血流動力學變化:
妊娠后期血容量增加50%,主動脈壁應力上升3倍,激素變化還會降低膠原合成。舉重、蹦極等Valsalva動作可使瞬時血壓飆升,導致升主動脈內徑擴張率超過150%。建議高風險人群避免等長收縮運動,定期進行經食道超聲篩查。
預防主動脈夾層需綜合管理:每日鹽攝入控制在5g以下,優先選擇DASH飲食模式;規律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每周150分鐘;避免突然發力動作如搬重物;高血壓患者應每月監測晨起血壓,服用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可延緩主動脈擴張。馬凡綜合征患者建議每年復查心臟核磁,妊娠前需評估主動脈根部直徑。突發撕裂樣胸痛時立即平臥,呼叫急救車輛轉運至胸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