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狀結腸癌的癥狀可能由腫瘤局部浸潤、腸腔狹窄、淋巴轉移、血行轉移、神經侵犯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體重下降、貧血等癥狀。
1、排便異常:腫瘤生長導致腸腔狹窄或刺激腸黏膜,引發排便頻率增加、腹瀉便秘交替、里急后重感。糞便可能變細或呈鉛筆狀,伴隨排便不盡感。早期癥狀易被誤診為腸易激綜合征。
2、腹部不適:腫瘤侵犯腸壁或周圍組織可引起定位模糊的隱痛或脹痛,疼痛多集中于左下腹。進食后可能加重,伴隨腸鳴音亢進。部分患者出現不完全性腸梗阻導致的陣發性絞痛。
3、出血癥狀:腫瘤表面潰爛導致便血,血液多呈暗紅色并與糞便混合。長期慢性失血可導致缺鐵性貧血,表現為面色蒼白、乏力、心悸。直腸指檢可能發現指套染血。
4、消耗體征:腫瘤消耗及進食減少導致進行性體重下降,三個月內體重減輕超過5%需警惕。伴隨食欲減退、早飽感、惡心嘔吐等非特異性癥狀。部分患者出現低熱等癌性發熱表現。
5、轉移癥狀:晚期可能出現左側鎖骨上淋巴結腫大Virchow淋巴結轉移、肝區疼痛肝轉移、呼吸困難肺轉移、骨痛骨轉移等。腫瘤侵犯骶神經叢可引起坐骨神經痛或排尿障礙。
日常需增加高蛋白飲食如魚肉蛋奶,補充鐵劑改善貧血。適度進行步行、瑜伽等低強度運動,避免增加腹壓的動作。定期監測體重變化,記錄排便情況及出血特征,出現腸梗阻表現需禁食并及時就醫。術后患者需建立規律排便習慣,避免用力排便導致吻合口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