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腺癌的癥狀可能由腫瘤局部浸潤、腸道功能紊亂、全身代謝異常等因素引起,常見表現為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腹痛、貧血、體重下降等。疾病進展時可出現腸梗阻或轉移灶相關癥狀。
1、便血:腫瘤表面潰破導致出血,血液多呈暗紅色或與糞便混合。早期出血量少易被忽視,長期慢性失血可能引發貧血。建議進行糞便潛血試驗及腸鏡檢查,排除痔瘡等良性病變。
2、排便異常:腫瘤占據腸腔空間可導致里急后重、便頻或便秘。部分患者出現糞便變細、排便不凈感,可能與腫瘤導致腸腔狹窄有關。持續兩周以上的排便習慣改變需警惕。
3、腹部不適:腫瘤增長刺激腸壁神經或引發不完全性腸梗阻,表現為隱痛、脹痛或絞痛。疼痛多位于下腹部,進食后可能加重。伴隨腸鳴音亢進或排氣減少時提示梗阻可能。
4、消耗癥狀:腫瘤消耗及營養吸收障礙導致體重下降、乏力。貧血可表現為面色蒼白、活動后心悸,與慢性失血及鐵吸收不足相關。血清鐵蛋白檢測有助于鑒別缺鐵性貧血。
5、轉移征象:晚期可能出現肝區疼痛肝轉移、骨痛骨轉移或咳嗽肺轉移。直腸指檢可觸及質硬腫塊,盆腔MRI能評估腫瘤浸潤深度及淋巴結轉移情況。
日常需增加高蛋白、高鐵食物如瘦肉、動物肝臟的攝入,避免辛辣刺激飲食。適度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增強機體免疫力。出現持續便血、不明原因消瘦或腹部包塊時,應及時至消化外科就診,通過腸鏡活檢明確診斷。早期發現可通過腹腔鏡手術獲得較好預后,晚期患者需結合放化療綜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