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可通過調整喂養方式、補充乳糖酶、選擇低乳糖配方奶等方式干預。母乳喂養的嬰兒乳糖不耐受通常由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繼發性腸道損傷、早產兒發育不全、基因突變、感染性腹瀉等原因引起。
1、調整喂養方式:少量多次哺乳可減輕腸道負擔,每次哺乳量減少20%-30%,間隔2-3小時喂養。哺乳后豎抱拍嗝15分鐘,避免腹部受壓。記錄喂養后腹脹、哭鬧等反應,及時調整哺乳節奏。
2、補充乳糖酶:在哺乳前15分鐘口服乳糖酶制劑,如Lactaid、Colief、Kerulac等品牌。酶制劑需37℃溫水溶解,避免與高溫液體接觸。持續補充4-6周可改善90%繼發性不耐受癥狀。
3、過渡配方奶:重度不耐受可選用低乳糖配方奶作為補充,如雅培親護、美贊臣安兒寶、惠氏啟賦等。每日替代1-2次母乳喂養,逐步增加比例。注意觀察皮疹等過敏反應,轉奶周期不少于7天。
4、母親飲食調節:哺乳母親減少每日乳制品攝入至300ml以下,用豆漿、杏仁奶替代。增加牛肉、深海魚等優質蛋白,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吸收。避免冰淇淋、奶油等高乳糖零食。
5、監測生長發育:每月測量體重、身長增長曲線,6月齡后及時添加無乳糖輔食。繼發性不耐受需治療原發病,如輪狀病毒腹瀉需口服補液鹽,細菌性腸炎需規范使用抗生素。
母乳仍是乳糖不耐受嬰兒最佳營養來源,完全停母乳可能影響免疫力發育。建議每日保持至少4次親喂,配合腹部按摩促進排氣。6月齡后逐步引入酸奶、奶酪等發酵乳制品,幫助腸道適應乳糖。定期檢測糞便pH值和還原糖含量,持續癥狀超過2個月需進行基因檢測排除先天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