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麻黃,我們大家應該都有所了解,麻黃是很常見的一種中藥,子啊我們的生活中運用的非常的廣泛,可以治療很多種疾病,那么麻黃有什么樣的功效呢?
麻黃這種中藥有著很悠久的歷史,很多地方都有種植這種中藥,這種中藥可以發汗,而且消腫力強,對我們人體有著很好的作用,但是麻黃也是有藥用禁忌,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吧!
什么是麻黃
麻黃為漢藥或稱中藥中的發散風寒藥;古時別名龍沙、卑相。包括有三種麻黃屬的植物:草麻黃(Ephedrasinica)、木賊麻黃(Ephedraequisetina)與中麻黃(Ephedraintermedia),采用部位為草質莖。
1.用于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身疼痛,鼻塞,無汗,脈浮緊等表實證。該品能宣肺氣,開腠理,散風寒,以發汗解表。常與桂枝相須為用,增強發汗解表力量,如麻黃湯。
2.用于風寒外束,肺氣壅遏所致的喘咳證。能開宣肺氣,散風寒而平喘。與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湯,可增強平喘功效;若兼內有寒飲,可配伍細辛、干姜、半夏等,以溫化寒飲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龍湯;若屬熱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與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湯。
3.用于水腫而兼表證,為宣肺利尿之要藥,該品發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腫,常與生姜、白術等同用,如越婢加術湯。
4.取麻黃溫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應藥物可以治風濕痹痛及陰疽、痰核等證。與熟地、肉桂、白芥子等配伍,如陽和湯。
通過對麻黃的了解,也就清楚為什么醫生會給大家開麻黃。麻黃并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用的,像自汗、陰虛盜汗或虛喘者不宜服用。
麻黃的功效與作用
1.麻黃發汗解表和利水消腫力強,多用于風寒表實證,胸悶喘咳,風水浮腫,風濕痹痛,陰疽,痰核。蜜麻黃性溫偏潤,辛散發汗作用緩和,增強了潤肺止咳之功,以宣肺平喘止咳力勝。麻黃多用于表癥已解,氣喘咳嗽。麻黃絨作用緩和,適于老人、幼兒及虛人風寒感冒。蜜麻黃絨作用更為緩和,適于表證已解而喘咳未愈的老人、幼兒及體虛患者。
2.麻黃除了辛溫發汗、解表散寒以外,并有明顯的宣肺平喘作用。凡是風寒外侵、毛竅束閉而致肺氣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都可用麻黃治療。即使是表證已解,但仍喘咳的,還可以繼續用麻黃治療,這時可改用炙麻黃。生麻黃發汗解表的效力大,炙麻黃發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效果較好。用麻黃治療喘咳,最好配上杏仁。麻黃宣通肺氣以平喘止咳,杏仁降氣化痰以平喘止咳,麻黃性剛烈,杏仁性柔潤,二藥合用,可以增強平喘止咳的效果,所以臨床上有“麻黃以杏仁為臂助”的說法。喘咳的病人,如出現肺熱的證侯(痰黃稠、喉燥咽干、口鼻氣熱、遇熱則喘咳加重、苔黃、脈數等),則需加入生石膏,或黃芩、知母等,以清肺熱而平喘。麻黃常用的方劑如麻杏石甘湯、定喘湯等。
3.麻黃除了解表平喘之外,還可以用它行水消腫。主要用于上半身水腫明顯的,或頭面四肢水腫或急性水腫兼有表證的治療。麻黃可以溫宣肺氣、開發腠理、助上焦水氣宣化而達到行水消腫的作用。用麻黃治水腫,可能出現以下情況:水從汗解而消腫;小便增多而消腫;大便水瀉而消腫;身有微汗出而小便明顯增多而水腫消退。這與“肺主皮毛、肺布津液下輸膀胱、肺與大腸相表里,水腫病其本在腎,其標在肺”等理論有關。近些年來,根據這些經驗,用越婢加術湯(麻黃、生石膏、蒼術、甘草、生姜、大棗)加減,治療腎炎病的水腫,也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現在我們知道麻黃的功效與作用,對于麻黃的應用也就能夠得心應手,中藥雖然副作用少,但是不宜盲目使用,否則會影響到治療效果。
麻黃的用藥禁忌
麻黃發汗力較強,故表虛自汗及陰虛盜汗,喘咳由于腎不納氣的虛喘者均應慎用麻黃。本麻黃能興奮中樞神經,多汗、失眠患者慎用麻黃。
通過麻黃的用藥禁忌的了解,可以讓患者能夠做到正確用藥,安全用藥。麻黃的應用不同,當然它的做法不同,有的是需要生用,有的是需要蜜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