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山野間的山茱萸悄然綻放,細碎的金黃花簇綴滿枝頭,為季節增添一抹靈動。
中醫認為“春屬木,對應肝;腎屬水,水生木”。在中醫智慧中,春季不僅是養肝的黃金期,更是“養腎”不可忽視的時節。春季肝氣升發需要腎水滋養,此時調養腎精,可為全年健康打下根基。
而山茱萸這一味古老中藥,正是春季養腎的“天然良伴”。
山茱萸:傳承千年的養腎瑰寶
山萸肉色紅,味酸,性微溫,歸肝腎經,其帶有的酸性能把肝血腎精斂藏住,在中醫里被廣泛應用于滋補肝腎、固精血止虛汗的方劑中。
現代人經常熬夜、工作壓力大,年紀輕輕就可能肝腎虧虛,那么肝腎虧虛有什么表現嗎?
肝腎虧虛的具體癥狀則表現為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夜尿頻多、精神疲憊,此外,還可能會出現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等癥狀。
在女性中,肝腎虧虛可能導致月經不調、月經量少等問題;在男性中,則可能表現為性功能減退、早泄等癥狀。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詳細記載了山茱萸的藥用功效,指出其能治療多種疾病,如腰膝酸軟、遺精滑泄等。
山茱萸的古法新用
山茱萸平時食用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式:
1、山茱萸茶:取適量曬干后的山茱萸,用開水沖泡。能起到一定滋補肝腎的作用,適合長期對著電腦辦公、熬夜的打工人。
2、煲湯煮粥:中午煲湯,早晚煮粥時可以放上幾顆山茱萸,既有補益的功效,還增添了風味。
山茱萸不僅可以食用,還可以入藥。六味地黃丸中就有山茱萸這一味藥——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牡丹皮、澤瀉、茯苓。
該方源于醫圣張仲景的《金匱藥略》中的腎氣丸,經宋代名醫錢乙去桂枝和附子化裁而成,用于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
方中的山萸肉能補養肝腎,并能澀精,和熟地黃、山藥 相配,滋養肝脾腎,稱為“三補“。牡丹皮、澤瀉、茯苓三藥為“三瀉”,六味合用,三補三瀉,滋陰補腎,滋而不膩。
仲景六味地黃為的生產廠家為仲景宛西制藥,一貫遵循“藥材好 藥才好”的制藥理念。六味地黃丸配伍藥材之一的山茱萸道地產區正是仲景宛西制藥所在的南陽伏牛山復地。利用這一優勢,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仲景宛西制藥就在西峽伏牛山腹地的二郎坪、太平鎮、寨根等10多個鄉鎮建立了20萬畝山茱萸GAP生產基地,保證仲景六味地黃丸藥材道地,藥效穩定。
平時時間緊張沒時間買藥材煲湯的,可以直接用六味地黃丸來做六味地黃烏雞湯。
用料:六味地黃丸150粒、烏雞一只、水果玉米2根
配料:蔥、姜、料酒、八角、花椒、香葉、桂皮少許,鹽適量。
做法:
步驟1:烏雞剁塊,加料酒焯水后取出洗凈
步驟2:鍋里取5-6L凈水,把蔥、姜、大料用無紡布包住下水
步驟3:加入150粒六味地黃丸大火燉煮
步驟4:燒開后轉小火燉煮40分鐘,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
春季養腎小貼士
1、作息調理
早睡養陰:晚上11點前睡著,順應自然規律,避免熬夜耗傷腎精。
晨起叩齒:清晨叩齒18、36或72次,吞咽唾液,補腎填精。
2、穴位按摩
太溪穴:
位置:足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方法:每日按壓3分鐘,滋陰補腎,通調三焦。
腎俞穴: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方法:雙手搓熱后摩擦至發熱,溫補腎陽。
3、情緒習慣
保持心情愉悅:可以嘗試“公園20分鐘”效應,去公園待夠20分鐘,就會感到快樂。
春捂秋凍:春季氣溫變化不穩定,盡量護好腰腹、腳踝,防止寒邪侵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