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撞擊后可通過冷敷、熱敷、藥物鎮痛、傷口護理、觀察癥狀等方式處理。面部撞擊通常由運動損傷、意外磕碰、暴力撞擊、骨質疏松、凝血功能障礙等原因引起。
撞擊后24小時內采用冷敷處理。低溫促使血管收縮減少組織滲血,緩解腫脹疼痛。使用冰袋包裹毛巾敷于患處,每次15分鐘間隔1小時。避免皮膚凍傷,眼周撞擊需避開眼球。
24小時后轉為熱敷促進血液循環。溫熱刺激加速淤血吸收,緩解肌肉僵硬。采用40℃左右熱毛巾外敷,每日3次每次20分鐘。皮膚破損或持續腫脹時禁用。
疼痛明顯時可短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雙氯芬酸鈉等藥物可緩解炎癥反應。伴隨皮膚破損需配合莫匹羅星軟膏預防感染。藥物使用不超過3天。
存在表皮擦傷需生理鹽水沖洗創面。碘伏消毒后覆蓋無菌敷料,每日更換1次。深度裂傷超過1厘米或活動性出血需急診清創縫合。糖尿病患者需警惕感染風險。
密切觀察48小時內癥狀變化。進行性腫脹伴視力模糊提示眶內血腫,頭痛嘔吐需排除顱腦損傷。鼻腔持續流血可能伴有鼻骨骨折,需影像學檢查確診。
面部撞擊后建議保持高蛋白飲食促進組織修復,適量補充維生素C增強毛細血管韌性。恢復期避免劇烈運動防止二次損傷,睡眠時抬高頭部減輕充血。伴隨持續疼痛、感覺異常或傷口化膿需及時就醫,頜面部骨折需進行鈦板內固定術或頜間結扎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