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子宮出血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干預,通常由內分泌失調、多囊卵巢綜合征、子宮內膜病變等因素引起。
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紊亂可能導致無排卵性出血,表現為月經周期不規則、經量增多。可通過規律作息、減少壓力等非藥物方式調節,必要時使用黃體酮、地屈孕酮等孕激素類藥物建立人工周期。
高雄激素血癥和胰島素抵抗可能引發異常子宮出血,常伴隨痤瘡、多毛等癥狀。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的生活方式干預如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有氧運動為基礎,二甲雙胍、螺內酯等藥物可輔助治療。
長期無排卵狀態可能導致子宮內膜增生甚至癌變,表現為經期延長或絕經后出血。診斷性刮宮可明確病理類型,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或子宮內膜切除術適用于頑固性病例。
血小板減少癥、血管性血友病等血液系統疾病可能加重出血癥狀,需排查牙齦出血、皮下瘀斑等伴隨表現。氨甲環酸等抗纖溶藥物可作為輔助治療,嚴重者需輸注凝血因子。
甲亢或甲減均可干擾月經周期,通過檢測TSH、FT4等指標確診。甲狀腺激素替代或抗甲狀腺藥物治療后,多數患者月經狀況可改善。
建議每日攝入30g以上優質蛋白質如魚肉、豆制品,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避免攝入酒精及高GI食物。出血期間使用夜用衛生巾并記錄出血量,若持續10天以上或血紅蛋白低于90g/L需及時婦科就診。圍絕經期患者應每年進行子宮內膜厚度監測,青少年患者需排除凝血功能異常等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