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腫瘤可通過影像學檢查、內鏡檢查、實驗室檢查、病理活檢、手術探查等方式診斷。小腸腫瘤可能與遺傳因素、慢性炎癥刺激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腹痛、消化道出血等癥狀。
1、影像學檢查:
CT小腸造影和磁共振小腸造影是常用影像學手段,能清晰顯示腫瘤位置、大小及周圍組織關系。CT檢查具有無創、分辨率高的特點,可發現直徑大于1厘米的病灶。磁共振檢查無輻射風險,適合多次復查。這兩種檢查對判斷腫瘤是否侵犯腸系膜血管具有重要價值。
2、內鏡檢查:
膠囊內鏡和雙氣囊小腸鏡是直接觀察小腸黏膜的有效方法。膠囊內鏡可無痛檢查全小腸,但對病灶定位準確性有限。雙氣囊小腸鏡能進行活檢和治療,檢查范圍可達空腸中段和回腸末端。內鏡檢查能發現早期微小病變,對平坦型腫瘤診斷率高于影像學檢查。
3、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可發現貧血征象,腫瘤標志物如CEA、CA19-9可能升高。大便潛血試驗對消化道出血具有篩查價值。這些檢查雖不能確診,但能提供輔助診斷依據。D-二聚體檢測有助于判斷是否合并腸系膜靜脈血栓等并發癥。
4、病理活檢:
通過內鏡或手術獲取組織標本進行病理檢查是確診金標準。活檢能明確腫瘤性質,區分腺癌、間質瘤、淋巴瘤等類型。免疫組化檢查可進一步確定分子分型,為靶向治療提供依據。對于黏膜下腫瘤,超聲內鏡引導下穿刺能提高活檢準確性。
5、手術探查:
腹腔鏡探查適用于其他檢查陰性但高度懷疑腫瘤的病例。術中可直觀評估腫瘤范圍,同時進行根治性切除。快速冰凍病理能即刻明確診斷,指導手術方案調整。對于梗阻、穿孔等急癥,手術既是診斷手段也是治療方式。
日常應保持均衡飲食,適量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限制腌制食品。規律進行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避免久坐。出現持續腹痛、體重下降等報警癥狀需及時就診。術后患者需定期復查腸鏡和影像學檢查,監測營養狀況。長期隨訪有助于早期發現復發或轉移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