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尿可通過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利尿劑等方式治療。蛋白尿通常由腎小球濾過膜損傷、腎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礙、高血壓、糖尿病腎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糖皮質激素:潑尼松、甲潑尼龍、地塞米松等藥物通過抑制免疫炎癥反應減少蛋白漏出。適用于腎病綜合征或自身免疫性腎病患者,需監測血糖、血壓及骨密度變化。長期使用可能誘發感染或骨質疏松。
2、免疫抑制劑:環磷酰胺、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常用于激素抵抗型病例。通過調節T細胞功能減輕腎小球損傷,用藥期間需定期檢測血常規和肝腎功能。可能引起骨髓抑制或消化道反應。
3、降壓類藥物:貝那普利、纈沙坦、氯沙坦具有雙重保護作用。既能降低系統血壓,又可選擇性擴張腎小球出球小動脈,減少蛋白濾過。需警惕高鉀血癥和干咳副作用。
4、利尿劑干預:呋塞米、托拉塞米適用于合并水腫患者。通過促進鈉水排出降低腎小球內壓,使用時需配合限鹽飲食并監測電解質。過度利尿可能誘發低血容量性腎損傷。
5、輔助治療藥物:羥氯喹、雷公藤多苷用于繼發性腎病。通過抗炎和免疫調節作用減輕蛋白尿,需聯合基礎疾病治療。注意視網膜毒性和生殖系統影響。
控制蛋白尿需限制每日蛋白質攝入量在0.8g/kg以內,優先選擇雞蛋、魚肉等優質蛋白。建議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避免劇烈運動加重腎小球高濾過。定期監測晨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保持血壓低于130/80mmHg。合并水腫者需記錄24小時尿量,限制鈉鹽攝入至3g/日。糖尿病患者應將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以下,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