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發熱可通過物理降溫、藥物退熱、感染控制、病因排查、補液支持等方式治療。持續發熱通常由病毒感染、細菌感染、免疫異常、腫瘤疾病、中暑等因素引起。
1、物理降溫:
體溫低于38.5℃時優先采用溫水擦浴、冰袋冷敷額頭或腋窩、調節室溫至22-24℃等物理方法。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膚,退熱貼可輔助用于兒童。每小時監測體溫變化,同時保持衣物透氣吸汗。
2、藥物退熱:
體溫超過38.5℃需服用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或阿司匹林等退熱藥。藥物需間隔4-6小時使用,24小時內不超過4次。蠶豆病患者禁用退熱栓劑,兒童慎用尼美舒利。退熱藥可能掩蓋病情,需配合病因治療。
3、感染控制:
細菌性感染需根據藥敏試驗選用阿莫西林、頭孢克肟或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病毒感染可配合奧司他韋、更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結核感染需規范使用異煙肼聯合利福平,療程不少于6個月。
4、病因排查:
發熱超過3天需進行血常規、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等檢測。伴隨關節痛需排查風濕熱,盜汗消瘦需排除結核病。腫瘤熱常見于淋巴瘤或白血病,需通過骨髓穿刺、PET-CT等明確診斷。
5、補液支持:
每升高1℃體溫需增加500ml補液量,可飲用淡鹽水、口服補液鹽或新鮮椰子水。電解質紊亂需靜脈輸注葡萄糖氯化鈉溶液。心功能不全者需控制輸液速度,監測尿量及中心靜脈壓。
發熱期間建議食用冬瓜薏米粥、百合銀耳羹等清熱食材,避免辛辣油膩食物。保持每日2000ml飲水,臥床時每2小時翻身拍背。體溫驟升伴意識模糊、皮疹或抽搐需立即急診處理。恢復期可進行八段錦、太極拳等溫和運動增強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