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禿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圓形脫發斑、毛發松動征、匐行性脫發、全禿與普禿等典型特征。
1、圓形脫發斑:邊界清晰的圓形或橢圓形脫發區是斑禿最典型表現,直徑常為2-5厘米。脫發區皮膚光滑無瘢痕,可見特征性"感嘆號樣發",即近端發干變細、遠端粗黑。約80%患者初發時為單發斑片,常見于頭皮,偶見于眉毛、胡須等部位。
2、毛發松動征:脫發邊緣的毛發極易拔出,輕輕牽拉即可脫落5-6根以上,稱為陽性拉發試驗。該區域毛囊處于退行期早期,顯微鏡下可見毛球部萎縮。此征象可幫助判斷疾病活動性,陽性者提示脫發范圍可能擴大。
3、匐行性脫發:約15%患者出現蛇形或帶狀脫發,沿發際線向周圍蔓延,稱為ophiasis型。這種特殊分布模式多見于兒童,病情往往更頑固。與之相對的sisaipho型則表現為中央脫發而周邊保留,臨床預后相對較好。
4、全禿進展:嚴重者所有頭皮毛發脫落稱為全禿,發生率為7-30%。脫發區可能相互融合或從多發小斑片迅速發展而成,常伴指甲改變如點狀凹陷。全禿患者中約50%在5年內自發恢復,但復發率高達80%。
5、普禿表現:最嚴重者全身毛發包括眉毛、睫毛、體毛完全脫落,稱為普禿。這類患者多合并特應性皮炎、甲狀腺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指甲受累更明顯,可見縱嵴、脆甲等改變,病程常超過10年且療效較差。
斑禿患者需保持均衡飲食,適當補充富含鋅、鐵、維生素D的食物如牡蠣、菠菜、深海魚等。避免精神緊張,保證充足睡眠,洗護時選擇溫和無刺激產品。建議每日進行頭皮按摩促進血液循環,運動選擇瑜伽、太極等舒緩項目。若脫發持續進展或伴指甲病變,應及時至皮膚科進行毛發鏡檢查和免疫相關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