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和濕疹可通過臨床表現、發病機制、病程特點、誘發因素、治療方法等方面進行區分。
1、臨床表現:蕁麻疹表現為突發的風團伴瘙癢,皮損24小時內可自行消退;濕疹多為慢性對稱性紅斑丘疹,伴隨滲出傾向和苔蘚樣變。前者皮損游走不定,后者好發于四肢屈側。
2、發病機制:蕁麻疹多由Ⅰ型變態反應介導,組胺釋放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濕疹屬于Ⅳ型變態反應,與皮膚屏障功能障礙相關。前者常見IgE介導,后者多與FLG基因突變有關。
3、病程特點:蕁麻疹發作具有自限性,多數在6周內緩解;濕疹病程超過6周即轉為慢性。急性蕁麻疹持續≤6周,慢性濕疹可持續數月到數年。
4、誘發因素:蕁麻疹常見誘因包括食物過敏、藥物反應和物理刺激;濕疹多與接觸過敏原、皮膚干燥有關。前者常見海鮮、青霉素誘發,后者多由鎳金屬、洗滌劑引發。
5、治療方法:蕁麻疹首選二代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濕疹需外用糖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松配合保濕劑。頑固性蕁麻疹可使用奧馬珠單抗,重度濕疹需系統用環孢素。
日常護理需避免已知過敏原,濕疹患者應減少洗澡頻率并使用無皂基清潔劑。建議穿著純棉衣物,室內保持50%-60%濕度。急性發作期可冷敷緩解瘙癢,慢性濕疹需堅持使用潤膚霜修復皮膚屏障。癥狀持續加重或合并感染時應及時皮膚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