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過低血小板減少癥可能由骨髓生成不足、免疫性破壞、脾功能亢進、藥物副作用、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需根據病因采取針對性治療。
1、骨髓生成不足:
骨髓造血功能異常是血小板減少的常見原因,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統疾病。這類疾病會導致巨核細胞分化受阻,血小板生成減少。治療需針對原發病,如免疫抑制劑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化療控制白血病進展,嚴重時需輸注血小板或造血干細胞移植。
2、免疫性破壞: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是典型的免疫介導疾病,機體產生抗血小板抗體導致血小板被過度破壞。患者可能出現皮膚瘀點、鼻出血等癥狀。一線治療包括糖皮質激素、靜脈免疫球蛋白,難治性病例可考慮脾切除術或血小板生成素受體激動劑。
3、脾功能亢進:
肝硬化、血吸蟲病等引起的脾臟腫大會導致血小板在脾內滯留增加。患者常伴脾區不適、全血細胞減少。治療需處理原發病,嚴重脾亢可行脾動脈栓塞或脾切除術,術后血小板水平多能顯著回升。
4、藥物副作用:
肝素、化療藥、抗生素如磺胺類等藥物可能通過免疫機制或直接毒性抑制血小板。表現為用藥后血小板進行性下降,停藥后多可恢復。臨床需及時識別致敏藥物,必要時使用糖皮質激素或血小板輸注支持。
5、病毒感染:
登革熱、EB病毒等感染可誘發血小板減少,機制包括病毒直接破壞、免疫復合物沉積等。患者多有發熱、出血傾向等感染表現。治療以抗病毒和對癥為主,重癥需輸注血小板,多數病例隨感染控制自行緩解。
血小板減少癥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和外傷,使用軟毛牙刷減少牙齦出血風險。飲食宜選擇易消化、富含維生素C和K的食物如獼猴桃、菠菜,避免過硬或過熱食物損傷消化道黏膜。定期監測血小板計數,出現頭痛、嘔血等嚴重出血表現需立即就醫。建議穿著寬松衣物防止皮膚摩擦,女性患者月經期需加強觀察出血量。